 |
学校的老师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 |
 |
孩子们在家认真做科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
 |
余姚教育系统的党员教师积极行动。 |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9月3日起,余姚部分区域实施分级分类防控措施,其中长安小学等6所学校(幼儿园)从9月4日开始停止线下教学。另外长安小学作为阳明街道一个临时安置点,接收一批隔离群众。这几天,孩子们在家如何学习?学校搭起的临时安置点情况又是如何?记者一一进行探访。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毛姚伟 赵燕燕 符迪飞 老师组建线上教学专班,家长们很是配合 为做好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长安小学第一时间制定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方案,组建线上教学专班,统筹各类学科资源。 9月6日,是网课第二天,相比昨天的手忙脚乱,从学生到老师、家长都开始慢慢适应新的上课方式。 早上的科学课结束后,老师陈琴给505班的孩子在线布置一个作业:绘制实验探究图。下午三点后,家长们陆续在班级群里上传作业照片。虽然是跟着课程资料包里的视频学习,但一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科老师就会和孩子们互动。大部分孩子能在预习基础上出色完成作业。 班主任陆梵群看在眼里也非常感触。她说,疫情期间家长都很配合,白天有工作,晚上还要陪着孩子。第一天帮孩子提交作业时出现不少状况,有的照片像素不够,有的作业提交太晚。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天在线学习顺畅不少,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学校成隔离群众临时的“家”,条件虽苦但心安 此次,长安小学作为临时安置点,接收一批隔离群众。学校教职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投入抗疫服务工作。 隔离的人群中,有一个走路颤颤巍巍、情绪低落的中年男人。教师志愿者注意到后,上前询问。原来,这位男人之前动过脑部手术,并伴有并发症,现在回不了家,担心自己的身体问题。随后,大家为他做心理疏导,排解因疫情产生的紧张情绪。 “太谢谢你们了,每天陪着我们,一下子安心许多。”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临时安置点的一位妈妈,刚开始眉头紧锁,担心各种不适应。如今,看着孩子们在黑板上涂涂画画,每天围着教师志愿者说说笑笑,悬着的心放下了。临时安置点,就像临时的“家”,条件虽然艰苦,但安身又安心。 新城市小学被临时借用作为新城市社区的核酸检测点。学校老师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连续三天的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近30位老师报名参与,协助新城市社区在3小时内完成9000人的核酸检测。 教师志愿者坚守抗疫一线,组成一条温暖的“传送带” 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居民生活正常运行,余姚教育系统的16位党员教师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赴丰南村,组成一条温暖的“传送带”,让管控区的生活温情满满。 教师志愿者迅速成为检测点上的引导员,遇到老年人不太会操作手机的,帮忙指导扫码;有扫不出场所码而抱怨的,耐心安抚,助其扫码;有咨询检测时间等问题,一一耐心解释。 因物资装卸的数量大增,志愿者们还转战到丰南村物资集散点,进行物资的卸货和装载。别看这些教书育人的老师平时温文尔雅,干起力气活来也是毫不犹豫,几十斤的大米,一大箱子的油料,在他们手上也是轻松自如。他们都说,只要这些物资尽快到达各家各户,累些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