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记者体验植物拓印。 |
|
小记者们听得很认真。 |
9月10日,中秋节遇到教师节,40余名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来到奉化区西坞街道喜曼蓝富工坊,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植物敲拓印,把一片片叶子留在团扇上。 一片树叶,经过敲击在白色扇面上浸染出不同层次的绿,制作成一把古风中秋团扇。两个小时的公益研学活动中,小记者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非遗之美,度过欢乐中秋。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文/摄 参观非遗工坊,感受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 本次公益研学的地点放在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喜曼蓝富工坊。 该工坊由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浙江省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剑锋负责,是一个集展示、研学、培训、加工于一体的非遗工作室,也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奉化区首批非遗工坊。 张剑峰挖掘出奉化200多年的蓝印花布和种蓝的历史,并撰写了《奉化蓝印花布》一书,对推动蓝印花布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本次参与研学的小记者们,来自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和居敬小学,他们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非遗工坊里完成了两个小时的公益研学活动。 早上九点半,小记者们来到喜曼蓝富工坊。 走进张老师的工作室,就像来到一个蓝印花布艺术馆。用蓝印花布装饰的芭比娃娃,用蓝印技艺创作《万众一心》的艺术作品,还有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旗袍、马面裙,缝制的“柿柿如意”香包……看到雅致的作品,小记者们的好奇心“爆棚”。 “张老师,为什么只有蓝白两种颜色啊?”“芭比娃娃的裙子是怎么做的?” “这些颜色和你们身上穿的颜色可不一样,这个颜色是用叶子染出来。古人是很聪明的,他们用蓼蓝的叶子,做成植物染料,把白色棉布放进染缸里,反复浸染漂洗,染成深浅不一的蓝色,而且这种蓝色不褪色,又环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第一个蓝指的就是蓼蓝,是一种植物。这句话讲的就是古人发明的植物染料。”张剑峰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记者们普及了蓝印花布这项传统技艺。 制作中秋团扇,看树叶拓印成画作的过程 参观过后,开始了手工制作环节,也就是用植物敲拓印的方式,把树叶印染在白色扇面上。 为了这次研学,张老师一大早从山上采集新鲜的板蓝根叶片。“板蓝根叶片有抑菌、防蚊的效果,用这种叶片制作团扇,不仅美观,还可以保护小朋友免受蚊虫叮咬。”张剑峰把一片叶子放置在白色扇布上,对折包裹住叶片,然后用小锤子敲击叶片,把汁液浸染在白布上。 “敲的时候一定要温柔哦,可不能太使劲,把叶子敲碎了。”张老师耐心讲解。小记者们围观叶片经过击打,在白色扇布上浸透出翠绿的过程。 “哇,太好看了,我也想做!”“张老师,我们开始吧!”…… 一张台板、一个小锤子、一片叶子、一面白色扇布,“咚咚咚”,小记者们开动起来。有的小朋友用大小不一的叶片组合设计成绿色的蝴蝶,有的用叶片组成唐朝美人的笑脸,还有的敲击出不同层次的绿色,变成“印象派”团扇……一片树叶让小记者们迸发出千姿百态的创造力。 扇面设计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组装成团扇。小记者和家长一起动手裁剪、黏贴,组装成一把把艺术团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成果,小记者们爱不释手,在工作室里拍照留念,在山林小溪边留下中秋印记。 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203班的董语茉非常开心。“小锤子敲一敲,就有这么好看的绿色,太神奇了。”董语茉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她制作的团扇。 奉化区居敬小学208班的方柯程和601班的方宁是姐弟俩,两个人一起报名参加公益研学。“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姐弟俩一起学习一起体验非遗,增长见识,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中秋节。”方柯程妈妈说。 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为小记者颁发社会实践证书,在喜曼蓝富工坊合影留念。欢声笑语中,小记者和家长们度过了美好的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