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小小“农艺师”在学校的劳动基地收获了倭瓜、四季豆、茄子、玉米等农产品。 |
 |
▲3月,小小“农艺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播撒种子。 |
近日,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带领同学们开启一段特别的劳动之旅。每一份劳动都对应着一种职业,学校选择了“24+”种适合小学生参与的职业体验式劳动。也许这些职业并不是梦想中的职业,但远大的梦想永远起步于脚下的现实。作为小学生,可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始,攀登理想的高峰。 学校希望同学们在生活需求劳动体验中树立劳动观,参与劳动过程,做一个初步具备劳动能力的学生;在职业印象式体验中了解社会分工,弘扬职业精神,做一个有职业追求的学生;在劳模激励式体验中体会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成果,做一个尊重劳动者的学生。如果学生心中有梦想的职业,他们还可以从教师、医生、科学家等众多职业中选择一个心仪的职业,规划好实现梦想的路径,参与好劳动体验的过程,夯实好实现梦想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职业体验式劳动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请牢记:劳动最光荣! 劳动创造幸福 607班 穆昱含(证号2210172) 指导老师 许雯 我躺在草坪上,望着蔚蓝的天、白色的云,突然问自己:“你的身上有多少中华民族的精神?”立刻,我呆住了,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呀!直到今天,我看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书,才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东方的一头雄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之所以永不言败,是因为她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 袁隆平爷爷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拓者,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钟南山爷爷在新冠疫情暴发时,专心研究医学,亲赴疫情前线,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都是最伟大的劳动者,不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才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幸福么? 说到这里,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如今我已升入了六年级,面临着毕业考试,父母为了让我们考上理想的初中、专心学习,包揽了所有家务。我们现在真可以算得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以后我们要自己走;未来的世界光离斑驳,我们要自己闯!我们只有多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成为参天的大树、翱翔的雄鹰,我们可不想成为只会读“每一时,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的书呆子。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啊!我们一定要热爱劳动,勤于实践,让中华民族勤劳、吃苦的精神代代相传! 蚕农的幸福 401班 周恬(证号2210043) 指导老师 俞根英 蚕农,既有“采桑复采桑,无嗟为蚕饥”的辛劳,亦能感受“食君筐中叶,还君机上丝”的满足。 刚孵出来的蚁蚕,个头小小的,被我当上宾供着。约莫过了一个星期,它们便高高地仰起了头,准备蜕皮进化成1龄蚕。在成功挣脱旧皮囊后,它们的个头明显大了,颜色由黑变深灰,食量也随之增加。于是乎,桑叶供应也由零星采摘,变成了网上下单。自从养蚕后,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铃,而是给蚕投食。爸爸笑称我是“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间断地投食,让1龄蚕很快变成了2龄蚕、3龄蚕、4龄蚕。蚕宝宝的进食速度也由“蚕食”变成“狼吞虎咽”。 在我的精心饲养下,蚕的身体开始变得发亮,准备结茧了。3天2夜,9条蚕都顺利结茧。我安静地等待着,等待它们“破茧成蝶”完成使命的那刻。 “蛾初脱缠缚,如蝶栩栩然。”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得到的。养蚕于我,便是如此。 小马达动起来 401班 施听语(证号2210048) 指导老师 俞根英 怎么让小马达动起来呢?这可是个新的挑战。我看见手工袋里的扇叶,有了,就做手持电风扇吧! 说干就干,我先准备材料。软木板、皮筋、弟弟扔掉的塑料球,我又向老爸借来了胶枪等工具。 准备就绪,开始动手。我先把塑料球分成两半,留半边,当风扇的罩子,可真是个不错的选择。接着,我用软木板做成手柄,手柄上部挖出固定小马达用的长方形孔。然后,我用胶枪把罩子、手柄和小马达粘在一起,用皮筋把电池盒绑在手柄上。最后,我安装好扇叶,接好电线。就这样,一个手持电风扇就完成了。 现在让我来试一试吧!我激动地打开开关。咦,怎么不会转!我拿着电风扇仔细检查。原来是扇叶和罩子靠得太近,卡住了。我把扇叶往前推了点,使它和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扇叶动了。 手持电风扇成功了!打开开关,随着扇叶的转动,一股凉风吹到了我的脸上。夏日炎炎,有了这个手持电风扇,我就不怕热了。小朋友,动起来,也让你的小马达转起来吧! 灌溉幸福 608班 缪嘉翊(证号2210184) 指导老师 蔡天琪 本学期,我加入了学校“小小花艺师”选修课,委托妈妈买了株月季,开始我的“职业体验之旅”。 盼星星,盼月亮,月季花苗终于到了。我赶忙拆开厚实的包装往里一瞧:嘿!你拥我挤的大团绿叶中,露出了四个小花苞,嫩嫩的,白白的,好不玲珑! 我把它放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每天吃完中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浇水。花苞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越变越大。我想,还有几天月季花才愿意和我见面呢? 可是好景不长,我因发烧请假在家休养一星期。回校后,月季碧绿的叶子没了水的滋养,边角已泛黄,好不容易长大的花苞也有几朵掉落在了地上。于是,我又开始了浇水工程。不久以后,它就展开了花瓣。又过些日子,花全开了。嫩黄色的花瓣向天空放着淡淡的黄光,一圈圈的花瓣向上舒展着,好像在对我微笑……小花一直都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谢谢小花的坚强,让我由衷感到了幸福。 没错,劳动创造幸福。每天的细心浇水灌溉出了幸福之花! 幸福的汤面 607班 王欣悦(证号2219090) 指导老师 许雯 周末,我独自在家,打算自己烹饪一碗青菜鸡蛋面。 从袋子里拿出青菜和小葱,放一盆水,将小葱根部的皮撕掉几层,掐去根须,青菜一叶一叶地掰开,一起放入盆中清洗。我一边洗菜,一边看着菜叶沉浮,倒也觉得有几分赏心悦目。很快就清洗完毕,我将它们自水中捞出,小葱切碎,与青菜一起放入篮中备用。 接着,我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分别在桌沿轻磕了几下,打入碗中。又取来一副筷子,戳破橙黄的像个小太阳般的蛋黄,与蛋清一起搅拌。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它们融合才停止。 随后要烧水,接了水放上煤气灶,我打开开关,“噼啪”一声,火苗蹿出,在锅底跳起不知名的奇异舞蹈。直到水开,我找出面条,放入锅中,用筷子将面条拨来拨去,看着原本清澈的水里染出一阵阵灰白,变得朦胧。待到面条煮得差不多时,我倒入一些油,然后一股脑把青菜和小葱倒进去,几十秒后,将装着蛋液的碗举起,微微倾斜,让蛋液沿着直线进入水中,变成一朵朵蛋花。 最后,我撒了一些盐,捞出面条和青菜蛋花,浇上面汤,将碗端上了桌。 我尝了一口,味道平淡,不算好吃,但我尝出了一种自力更生的快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 品杂交水稻之甜,敬禾下乘凉之梦 608班 厉治(证号2210183) 指导老师 蔡天琪 屏幕中,有一个人,天天拿着放大镜,仔细关系每一株水稻的稻穗,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有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团队日夜兼程地进行研究。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新中国成立初,“吃饭难”成为了困扰中国人民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 偶然的一次,袁隆平由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农作物联想到了培育有性杂交水稻,于是,他拿着放大镜细心观察了14万株稻穗,终于发现了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他在春天种下,等待收获,可是事与愿违。他面对一次次失败,没有气馁,甚至还想到了让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杂交。终于,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野外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为研究带来了一线光明。1974年,杂交水稻终于面世,为中国人民带来福音。 孜孜不倦、脚踏实地、永不止步,是袁隆平身上折射出的光芒。他是当之无愧的“耕耘者”,我们也应该学习他,做自己人生的“耕耘者”。 在袁隆平的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能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成一串串。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亲眼见证这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