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特邀班主任 余姚市四明山镇中心幼儿园 陈洪 |
很多山区幼儿因为是隔代教育,缺少亲子交流,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社交恐惧障碍等心理问题,到了幼儿园各种不适应。 如何帮助幼儿成功踏上成长的第一个“小社会”?余姚市四明山镇中心幼儿园陈洪老师善用细心和耐心走进幼儿的内心,充分理解幼儿的行为情感,从而帮助他们习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暖心教育赢得家长的认可。 孩子的故事 容易受惊的“小鹿” 早上八点半,幼儿园的早操时间到了,孩子们听到音乐铃声陆续走出教室,往操场走去,以班级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列队排好。 我点了点所带小班的人数,发现唯独少了盈盈(化名),马上返回教室寻找。这时,孩子正涨红着小脸,用手扒着门,任凭老师怎么劝,也不愿意往前迈出一步。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仿佛下一秒就会像开闸的水一样奔涌而出。 “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蹲下身温柔地问道。盈盈看看我,身子本能地往后缩了一下,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在害怕什么。 开学初我就注意到这个孩子了。小班的幼儿一般在新环境一两周后,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盈盈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她就像一只容易受惊的小鹿,每天入园后就独自坐在角落一言不发,不主动跟人说话,也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午睡时间也是坐在床沿发呆。情绪也不稳定,容易歇斯底里。 我的探究 教养环境和教养方式成关键 为什么盈盈有如此严重的分离焦虑?她的不安感又是从何而来?我第一时间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 一开始盈盈妈很紧张,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别的小朋友起争执了,得知是因为孩子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她有些不以为然地答道:“老师费心了,没什么事,等孩子大一些就好了。” 通过这次对话,我了解到,盈盈是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出生后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因为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盈盈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常常是外婆在家带孩子。而外婆的年龄相对较大,教育观念也相对滞后,总觉得管好吃穿就行了,忽略了心灵关爱。 后来,外婆生病了,盈盈妈妈又要工作又要忙着照顾生病的外婆,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少。孩子经常晚上见不到妈妈,增加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说到这些,盈盈妈妈更多的是自责愧疚。因为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改变现状,渐渐地,她习惯用“补偿心里”爱孩子,总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以“顺其自然”处理。比如,在家孩子不爱吃饭就不吃了,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盈盈出现了依赖、疑虑、多疑和任性等多重的消极情绪。这也直接造成了盈盈入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分离焦虑、社恐等心理问题比其他孩子更明显。 我意识到,根本问题还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需要提供科学的引导或良好的家园互动。改变教养环境和教养方式成了关键。 我的介入 找到切入点,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当身边的人给予的爱和肯定足够让孩子有力量去面对外面世界,孩子自然变得自信而乐观。反之,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越容易抵触外界,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盈盈这一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孩子适应能力不同,老师在做班级工作时要尽量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找到切入点,让她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每到午睡时间,盈盈宁愿坐在床上打瞌睡也不愿意躺下来。于是,我联系盈盈的妈妈把孩子在家里用的小枕头拿到幼儿园里。当孩子看到依恋物,情绪一下子稳定下来,愿意躺到小床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午睡。 日常生活中,盈盈虽然不主动和人交流,却不排斥他人的靠近。特别是有小伙伴邀请她玩耍,脸上都会露出兴奋的神情。我顺势安排了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做她的同桌。玩玩闹闹中,盈盈不再排斥站在班集体的队列中。 我还了解到,盈盈在家喜欢自己扮演“小医生”给洋娃娃“看病”。我在班级里特别设置了一个“娃娃医院”的活动区,并投放了很多新颖的“材料”。一开始,到了玩耍时间,其他小朋友穿上小医生、小护士的服装,用各种“医疗玩具”给洋娃娃“看病”。盈盈总是小心翼翼地在一旁看着,不敢上前。这时,我故意装不懂看病的流程,去问盈盈:“他们这样看病对吗?”看到她摇头,我又说:“那你来帮我纠正一下吧?”在她纠正以后,我会大声地夸奖道:“盈盈真像个小医生。”当着大家的面被夸奖后,盈盈开始愿意参加“娃娃医院”的游戏,笑容也慢慢变多了。 推进家园共育,找到安全感、归属感 此外,我和盈盈妈妈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分析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一起制定了“高质量陪伴”的教育策略。 利用下班后的有限时间,和孩子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感情的互动;每天和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一起读绘本、一起唱首歌、一起做个手工作品、一起跑跑跳跳,并鼓励盈盈在班级里将这些才艺都展示出来。通过分享,盈盈在老师、小朋友的表扬和鼓励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也很必要。我用业余时间自费学习并考取了《家庭教育咨询师》高级证书,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运用网络平台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引导家长实时了解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盈盈妈妈在参加一系列家长活动后收获很大,并表示要尽量抽时间参与到孩子的童年生活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盈盈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了,她也会主动找其他小朋友一起进行各种游戏活动,还当上了“小班长”。 班主任说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的形成时期,特别是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山区留守儿童居多,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使得这一方面教育引导欠缺,亟待重视和加强。作为山区幼儿老师,应该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关爱和尊重儿童,并正视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教育,给孩子内心世界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点亮对未来的向往。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