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刀无枪,照亮“万里归途”

《万里归途》剧照

    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手无寸铁的两名外交官,带领125名被困同胞穿越火线,演绎了一段生死考验的回家之路……截至10月9日,《万里归途》已斩获近15亿元票房,豆瓣评分稳定在7.4分左右,这部聚焦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的电影,无疑成了今年国庆档最大赢家。

    时间往前推移,《战狼2》《红海行动》等撤侨题材主旋律电影都获得观众追捧,非典型的美国“撤侨电影”《逃离德黑兰》,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等三项大奖,话题的热度始终不减。

    此类电影缘何能做到名利双收?除了电影营造的逃亡与营救的紧张气氛让观众大呼过瘾之外,牵动人心的还有什么?撤侨电影背后,又有哪些家国情结的交织与深刻变化。

    今天,我来聊聊这无刀无枪,不需要超级英雄和暴力美学,也能让大家同频共振的《万里归途》。

    

    主讲人

    鄞州中学

    吴鹏

    

    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英雄没有超能力,万里归途凭勇气。

    “英雄为了拯救同胞大杀四方”,抱着对这种舒爽剧情的期待走进影院的观众,恐怕会“失望”。故事中两名文弱的外交官,凭借自己强大的外交能力和超凡的勇气征服各方人马,不带刀枪便走出英雄之路,让人感觉这不是一部典型的英雄电影。但它的情感号召力仍然强大,这是因为,片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呼应的细节,让观众更容易“自我代入”,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

    电影构筑了细腻真挚的情感系统。主角宗大伟与外国反叛军首领的两次“手枪对决”,张译(宗大伟扮演者)将人在赌命游戏中本能的颤抖、纠结以及豁出去演绎得生动传神;片中宗大伟为了拿到过关签证,对边境官哈桑“软磨硬泡”,这与我们想象中外交官的凛然霸气反差较大,而事实上外交官为争取国家利益想尽一切办法去熬、去耗,亦是常态;还有电影里面对妻子的电话,身处险境的宗大伟一句“很多事我都做不到”,但天亮之后,又重拾责任,去完成一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观众面前呈现的,既是充满毅力与智慧的中国外交官,又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它映射了我们跌倒又爬起的日常。

    回家是最暖的归途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你可以说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底,是精神休憩的港湾,在汪曾祺的笔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则是冬日最让人向往的情景——在崇尚世俗生活与人文精神贯通的中国人心中,家具有极高的地位。对于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华侨来说,家的意义就更为特别了。

    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人数已达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59.23万人(截至2021年底),他们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治安等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艰难,远离家乡的煎熬,甚至可能还要经历政局不稳、新冠疫情、地质灾害等状况带来的“侵袭”,因此可以想见,当面临险境时,回家一定是最暖的归途,一种澎湃的信仰。

    在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回家的故事:走失13年的聋哑儿孙兆亮靠一首童谣找回家;四川摩托车“骑士”坚持骑2220公里回家过年;孟晚舟经历了1028天的漫长煎熬后,终于获释回国……当然,观众不一定有海外漂泊的经历,但每到春节,我们都能亲身感受那种涌动的力量,它牵引着我们不顾漫长旅途的疲惫,从四面八方朝着家的方向行进,形成了这个星球最壮观的人类迁徙。当没有“武力值”的外交人员,逆行在异国战区,带着同胞穿越战火沙漠,就足以让每个中国观众都揪起心来,隔着屏幕的这种情感连线,根本上是我们对守护万家灯火的念兹在兹,因为每逝去一位同胞,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了光。

    心中有家园,我们才敢走远;脚下有归途,我们才有力量。可以说,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族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人民利益至上”

    的价值坐标

    今年2月,俄乌局势恶化,中国大使馆发起撤侨行动,外籍家属也被带上,让“中国式撤侨”再次惊艳世界。中国外交人员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

    为什么中国式撤侨能够屡屡成功?这当然与中国雄厚的国力分不开,但美国,在也门撤侨行动时就曾公开承认无法帮助美国公民离开,希望他们自谋出路。中国能在275个小时之内成功从战火中的利比亚撤回近4万同胞,这背后,体现的是我国“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坐标,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治理能力和民族凝聚力。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航天事业腾飞、决胜全面小康一样,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总能激荡起国人日用而不知的集体潜意识。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中放一群螃蟹,不盖盖子,螃蟹也很难爬出去,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就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爬出去。团结一心,拒绝内耗,也是宗大伟们能够不发一枪,带领同胞一起回家的秘诀。往更大了去说,全体中国人只有继续坚定一致,才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创造新的奇迹。

    为什么撤侨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提自己是中国人,亮自己的中国护照,举起五星红旗,有时甚至能够在战区起到屏蔽危险的作用?这既是因为国家的强大给我们带来了底气,更是因为国强不霸、爱好和平、人类大同这些“国家名片”,逐渐被全世界所接受与认可。影片中宗大伟告诉边境官哈桑,我们用了近百年让国家远离战火走向和平,但许多国家还在“百年”之中,“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新的国际形势,更让我们明白,一个静谧和融的社会环境,对海外游子具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这个国庆,六岁的女儿喜欢一首歌单曲循环,“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

    除了宏大的“家国”叙事,《万里归途》的主题升华最终也落在了人间烟火之中。

    影片最后,经历战火的人一步一步走向家的途中,遇到了拥堵的车辆,邻居在争吵,以及让他产生应激反应的烟花,这些琐碎的日常,可能是别人一生都在追逐却不可企及的梦想,灯火阑珊处,映照平安是福,平凡是真的格言。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英雄的故事轰轰烈烈,可英雄本身,也许更喜欢眼前的平淡幸福。

    用影片最后的彩蛋去讲,“这多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