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识字困难 记了又忘怎么办?

这位老师用“慢养”模式助她成长

    明明已经四年级了,孩子的识字量却只有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有时候题目都看不懂。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的陈燕青巧解难题,“慢养”潜质生,松弛有度,帮学生建立自信,转化提高。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方媛媛

    特邀班主任

    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

    陈燕青

    

    孩子的故事

    因为识字困难

    她变得自卑

    刚接手新班级没多久,几次语文作业的批改,我就记住了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小云(化名)。

    一段话,绝大部分同学都能保质保量写下来,唯独她没有一次按要求完成,书写过程中出现了一堆“绊脚字”。

    每次课上,小云看似努力地认字、写字,一笔一画,但是错误连篇。她总是用一双无辜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告诉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度让我很烦恼。

    语文学科重在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质量跟识字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识字量上不去,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为基础薄弱,成绩上不去,小云的自信心被严重打击,变得自卑沉默。

    我观察了一阵子,这个孩子下课后与同学的交流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热闹的教室和她仿佛是两个世界。

    我的探究

    家人的打骂教育

    让孩子变得胆怯

    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入户家访,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家校沟通方式。

    通过上门家访,我了解到小云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忙着生计,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对小云的学习生活,很少过问,也没有能力辅导作业。大部分时间孩子只能自学,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别人,日子久了,课业都落下来。

    说到这个女儿,妈妈一边摇头一边无奈地说:“她和哥哥年纪相差不大,但完全不一样,说过一遍的事情哥哥马上记住了,她迷迷糊糊的。哥哥认一遍的字就会了,她反复记还是不行。”小云妈妈说自己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没什么用,索性就放弃了。

    渐渐地,家里人对小云的要求越来越低,回到家能帮着妈妈做些家务就可以了,也不太在乎孩子是不是识字量不足。

    家人对小云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她越来越敏感、自卑。再加上小云爸爸性格比较暴躁,看到孩子不争气,就会拳脚相向,这让小云更加胆怯、懦弱。

    我的介入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从孩子识字困难到自信心大受打击,再到对学习的恐惧感加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问题找到了,我开始寻找解决办法。

    首先是调整教学策略,汉字是枯燥无味的抽象符号,对小云来说更是乱七八糟的笔画。如何让小云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产生兴趣呢?我想到了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向一年级老师借来了字词卡,自己也做了几张特殊的字卡,把识字当作每天我和她之间必不可少的游戏。如字词卡游戏,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做相应的动作或表情,加深印象。我还在一个卡片两边写不同的字,来回翻转,与小云“抢读”。

    为了让小云在家里也能沉浸式学习,我与小云妈妈商量,和孩子玩“字宝宝”捉迷藏游戏,即把字词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孩子找到了,让她读一读,并表扬一番。也可以让孩子藏字,家长找字、读字。还可以通过听故事、玩“走迷宫”、爬山、送信等识字游戏,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识字的过程贵在坚持。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孩子要牢牢掌握生字词,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每周五中午,我会找小云一起玩开火车找字、拼字、玩字扑克牌等游戏,巩固这一个星期所学的生字。同时,我也要求她一星期看一本小小的绘本,体验阅读的快感。

    一个月后,小云开始在课堂上有了改善,偶尔见她微微举起的小手,并能起身回答问题,虽然还不太自信,说话声音也很小。

    紧接着,我在新课教学上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寻找汉字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注意小云的表现,让她从“被动”发言为“主动”发言。

    比如,在认识同一类偏旁的生字时,如叽、叹、叫、吐等词,我会鼓励小云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知道这些字都与嘴巴“口”有关系,所以用口字旁。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根据生字的结构或意思编成谜语,激发小云学习识字的兴趣。

    尽管变化的过程很缓慢,小云读课文依旧磕磕巴巴,但明显的,她看拼音写词语或者组词题目错误率降低了。

    多沟通、多鼓励,培植自信心

    因为成绩落后,小云作业常常跟不上大家的进度,在班上经常提到她的名字就是点名批评,几乎没有表扬。时间久了,同学们也会用异样眼光看待她。回到家里,父母也会因为她在校表现不好,或被老师批评了,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从心理学角度看,“潜质生”有比优秀生更强的自尊心,当经历一次次的打击后,会变得更加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有老师或父母言语上的鼓励以及行为上的陪伴、支持,对孩子来说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云谈心,了解她的困难与心理变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其实,不善于言辞的小云,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在校,遵守校纪校规,也很听老师的话。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做家务,从不喊累喊苦。

    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成了一个突破口。交流中,我会有意无意夸夸她,让她知道老师和同学没有歧视她。同时,引导家长摆正心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特别是当她在生活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时,予以及时肯定和表扬。

    多措并举,她从一开始的一言不发到主动跟人搭话,小云慢慢走出了封闭的内心世界。她愿意把我当成“知心姐姐”,开心事或者是不开心的事会跟我分享,还在班级里交到了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有了良好的开端。

    班主任说

    班主任在教育“潜质生”时,经常先入为主,把其看成是班级前进的“绊脚石”,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绩的包袱。这种不良的心态,既给“潜质生”转化工作增加困难,又阻碍了“潜质生”的思想转变。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小云的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我和家长的共同坚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相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一定的规律,切不能操之过急。“潜质生”亦是“潜质”生 。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