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童春幼 刚当班主任那几年,同事常常评价笔者所带班的班干部,无论是说话语气,还是批评人的样子,简直是得笔者“真传”。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真是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学生。班干部们像极了这个急性子的班主任,一遇到事情,总是先急吼吼地发一通脾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声音也是高八度。长此以往,老师和学生都很累,班级管理效果却并不理想。 随着笔者女儿渐渐长大,她有时候会说:“妈妈,你能不能先听我说,别发火?”笔者也越来越发现,急性子会带来种种负面情绪。在又一次面对新的班级,担任班主任时,笔者觉得应该改变自己,但该如何改变? 有次给女儿讲绘本时,笔者讲到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能沉默无声三年,笔者为什么就不能沉默三分钟呢?特别是在经过心理学培训,笔者知道了“古德曼定律”又名“沉默定律”,他告诉大家: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于是笔者坚定告诉自己,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先让自己静三分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是什么事?该怎么做?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于是,从2017年开始带新的班级起,笔者努力改变自己,并渐渐在工作中摸索并实践了“三默”箴言——脉脉,默而识之;抚摸,沉默是金;磨针,潜移默化,用“默”奏响和美乐章。 一重奏: 脉脉,默而识之 新初一的学生往往如小学生一样稚气未脱,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充满好奇又争相表现。特别是当我们开始小组竞赛,而且经过考核优胜小组可以获得看电影、吃肯德基等各种奖励后,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无比高涨,不但自己努力赢分数,还开始了积极的“检举揭发”,争相让其他小组扣分。一些男生总是热衷“揪别人的小辫子”,兴高采烈跑到班主任这里告状,然后幸灾乐祸地在一边等着看别人被批评被扣分。碰到这种情况,笔者一般先把告状的孩子打发走,然后注视着留下的孩子,不说话也不生气。有时候思考接下来怎么做,有时候就看看孩子的脸,然后简单询问和交流,并悄悄记下这件事、这几个孩子的心性,也是变相地熟悉学生。也有学生自己跑到办公室告状的,碰到这种情况,根据事情的轻重来处理。大多数时候,笔者会跟学生说:“好的,你先到教室,等一下老师去批评他。”情况严重的,笔者就直接和学生一起到教室里去处理,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路上,可以默默想他们是怎样的,该怎么处理,等到了教室,问题多半也迎刃而解了。 无论是他们认为的多大的事情,往往在班主任“含情脉脉”注视下,他们的愤怒会渐渐平息,他们的调皮捣蛋劲也会消化大半,而笔者也默默想好了办法,记下了这些事这些孩子。 渐渐地,学生们发现,无论他们告不告状,该批评的都会批评,该扣分的都会扣分,但是也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起哄和告状而激怒老师,让别人多挨批多扣分。在渐渐熟悉之后,他们也慢慢掌握了笔者的心性,也渐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小组如何建设和如何获得小组考核胜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能识别事物的五颜六色,还能辨识世界的美善丑恶,而且还能展示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老师的沉默加注视的眼神,让思考的火花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二重奏: 抚摸,沉默是金 抚摸是人们生活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瑞典研究人员发现,轻柔的抚摸可以使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受到惊吓、委屈或激动的时候,老师如果摸一摸孩子的头或手,他们的精神就会放松,心情也会稳定。抚摸还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在特殊的时候,胜过千言万语。 宏,是班里一个特殊孩子,个子不高却长得帅气。开学第一天,笔者让每个学生写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交上来,可以尽快了解他们。没多久,几个男生开始起哄“宏不会写字的!”初中生怎么不会写字?笔者马上说:“不可能,他肯定会写的。”边说边走到他面前,纸上真的没有一个字。看到他两只眼睛无助地看过来,笔者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问道:“你能简单写几句话吗?”看他发呆,笔者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写的,写给老师看看好吗?”他停顿了片刻,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终于写了一句话:“我叫宏,毕业于某某小学”。虽然写得东倒西歪,但笔者还是摸摸他的头,并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他咧开嘴笑了。 后来,笔者才知道宏因为家庭变故丧失了读写能力。但是,他却成为了小帮手,积极帮班主任跑腿。因为长得可爱个子也小,笔者常常宠溺地抚摸他的头,当成孩子一样。后来不论什么老师去上课,他都会笑眯眯地走上前说:“老师,这节是你的课啊!”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吊车尾,也根本做不了作业,但是他却基本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沉默是金。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想,德育也是从感官开始。肢体上的语言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将老师的爱熔铸在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简单的竖拇指中。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三重奏: 磨针,潜移默化 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德育工作就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德育工作要下苦功夫,说白了就是班主任要“泡”在班里,整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 “磨针”。 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困生。上课除了神游还是神游,下课除了玩还是玩,放学回家作业十之八九不做。不管怎么督促都于事无补,和家长联系也毫无改善。笔者又急又气,该怎么办呢? 通过一段时间观察,笔者发现杰身上有两个优点:第一,他每天到校比较早;第二,他在课堂上做作业速度还是挺快的。鉴于这两点,笔者对他开启了“磨针”模式。 每天早上,笔者都在教室里等待他的到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杰,作业做好了吗?”得到的回答总是两个字“没做”。“为什么不做?”“玩!”正因为如此,每天,孩子们进教室看到的就是杰在讲台边陪伴我的场景。笔者在批作业,他在补作业;笔者在备课,他在订正。午饭之后的闲暇时间,他还是跟着,笔者让他进行语文、英语的背诵。老师们开玩笑地说:“你都配秘书了!”一年多过去,现在杰一周能完成三四天的家庭作业。在这几年早出晚归中,两届班级的学生基本养成了主动完成作业、认真学习的习惯,大概是孩子们都被笔者的“磨针”模式默默感染,潜移默化中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都在不断改善。上一届班级在中考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 教育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教育这枚针只要肯下苦功夫慢慢磨,总会成功。教育无痕,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路漫漫其修远兮,德育工作还在路上。用爱用心奏响“默”的三重奏,带着 “三默”箴言,尊重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