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轴轳千里新律动,长河不朽续奔腾

从杭州西兴老街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它是帝制时代的伟大工程,也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它通汇古今,又贯通五大水系;它既见证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它规模最大、里程最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流动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沿线省市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通航蓄水、遗产保护、民俗发掘等领域持续发力,共同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

    近日,浙江、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媒体开展联动报道,共话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

    主讲人

    余姚市梦麟中学

    周隽(教师)

    袁锦添(学生)

    氤氲千年烟火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们不仅是诗人笔下的一隅风景,更是大运河与长江、黄河多条水系交汇所留下的历史故事遗存与文化更迭的见证。曾经,繁荣的经济贸易随运河南来北往,灿烂的城市文明被运河水静静滋养,时至今日,运河的故事已然翻开了新的篇章——2022年,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通水,沉睡百年之久的大运河迎来全面复苏。

    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孕育着两岸众多的生灵,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这也是杭州曾一度成为繁华都市的原因之一。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系运动员汪顺对大运河饱含深情,正因为江南水乡的生活总是充满风情与古韵。如今,在他生活、训练过的杭州,大运河边面貌一新。“这些年我去过不少地方,但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内涵令我十分难忘。”他说。

    眼下,汪顺代表眼里的这条千年运河,生动地流淌在百姓身边。前不久的国庆长假里,杭州运河旅游人气爆棚:建筑大师隈研吾的新作——刚刚落成的小河公园,一开放就成为杭州市民的国庆热门打卡点;文化专题节目《运河·中国》回望历史,带着观众走入了如诗如画的运河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杭州,这条“活着”的河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年来,杭州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大运河核心价值和文化特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是重大城市文化地标项目,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级标志性工程,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定位为创新型、体验型、文旅融合的文化综合体,目标为打造世界级展现大运河文化内涵的体验式博物馆和文旅目的地。

    江河奔腾创生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活动依托交通运输的流动而进行,行路方式的扩张又将经济往来推向繁荣。漕河的繁荣,加速了商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充分利用其固有价值,革故鼎新,使之逐渐成长为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绿色现代”已经成为“黄金水道”的魅力“底色”。

    去年9月,文旅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大运河杭州段将建成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到2050年,“千年运河”品牌享誉中外,大运河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中华自信的重要标志。涓涓流淌的古运河,正孕育着新的生机,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一条优美曲线。

    随着运力需求的扩张和产品的广泛运用,通过京杭大运河内河航道发往港口的货物逐年增长,浙江紧靠京杭大运河的内河航运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疫情常态化的近几年中,全球航运需求急剧减少,水运企业一度陷入经营困境。杭州重大工程建设以加速度方式推进,地铁、亚运场馆建设工程也进入发力期,有效带动了煤炭、渣土、钢铁等大宗物资需求,货运运力需求旺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借助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海河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种航运体系的升级,长三角腹地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打通,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在繁忙的运河上,除了途经的货船,还能看到来来往往的水上巴士。“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俨然成为了现实。2006年,水上巴士只有6条船,而今,京杭运河杭州段范围已布局码头、集散中心约20座,形成多条水上旅游观光线路。夜幕降临,运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重重古建筑叠叠环抱,处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古运新“韵”美如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

    大运河历经千年,始终滋养着两岸的人民,是一条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据了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杭州便启动了运河综合保护相关工作,积极有效推行河长制。杭州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从“臭气弥漫脏乱差”到如今“水清岸绿景如画”,是每个居住在拱宸桥周边居民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河长制推行以来最明显的效果。这几年,用数字技术治水的创新办法不断涌现,推进信息化与遗产保护相融合。科技的加入,古老的运河正呈现出岸青水秀的怡人风光,谱写新的动人韵律。作为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哺育杭州发展的母亲河再度重现如画般的生机与诗意。

    未来,大运河将“流”向何方?杭州市在《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设定的蓝图很清晰——依托十条骨干河道,串联国家确定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功能空间,形成“山水群落、河岸双带、核心十园、特色百景”的规划结构。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推进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打造数字运河建设的经典范例。

    一河“活水”,流淌着航运的使命,承载着历史文化,在驶向未来的航程上,创造着新的历史。

    兴衰胜败,长河不朽。悠悠千载,中国运河。承载厚重历史的运河于时间的交汇点重新焕发了生机和光彩,在水道纵横的江南水乡再次敲响了动听的铃音。唯有保护好、传承好京杭大运河及其文化遗产,才能舟楫千里、乘风破浪!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