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认真听讲解。 |
 |
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收粮、储粮等工具很感兴趣。 |
2022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现代金报联合宁波市发改委、鄞州区发改局组织开展“争做粮食安全小卫士”主题活动,10余名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来到姜山镇,探访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文/摄 通讯员 洪峰 稻作农业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粮食怎么加工、储存、收购、运输?哪些工具粮站还在用?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馆内的藏品,新奇又有趣。 活动刚开始,小记者们就被馆内一座有年代感的小洋楼所吸引,驻足看了许久,一旁陪伴的家长也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这个地方原来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啊,该建筑大有来头。”讲解老师李洁介绍,这个小洋楼始建于1924年,原是清末民初上海滩有名的“宁波帮”人物陈磬裁的住宅。 因小洋楼上有两只隽秀挺拔的白鹤做装饰,当地人称它为“白鹤楼”。“白鹤楼”后被改作陈鑑桥粮站使用,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2020年成为宁波首个粮食文化陈列馆。 了解粮食的“前世今生” 往馆内走,序厅前“民以食为天”五个大字很醒目,很多孩子老远就大声念出来了。这里,还有五种谷物的模型,虽然颜色相近,但样子区别很大。 “有谁知道它们叫什么?”李洁用手指了指谷物模型问道。这下,难倒了一大片的小记者,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 “这里摆放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五谷——稻、黍、稷、麦、菽。”李洁详细解释着它们的不同,稻指的是水稻;黍(shǔ)指的是黄米;稷(jì)又称粟,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菽(shū),豆类的总称。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我国水稻种植的文字记载始于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氏。小记者们的“识粮”之旅也是从这里出发,从传说炎帝发现了五谷、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时曾推行“青苗法”,再到“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有关统购统销的资料,以及民间的储粮工具等。还有真实还原的工作场景,如粮站的办公室、粮油化验室和售粮农民休息室等。 参观各种收粮、储粮工具 老磅秤、稻桶、风箱、挡粮板……来自堇山小学的小记者何沐宸对过去收粮、储粮的工具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写着一堆数字编号的老器具,我一开始以为是抽屉,结果是民用谷仓,很神奇。”何沐宸发现,这上面有许多可以活动的挡板,取粮食的时候只要拆除相应的木板即可。而上面的数字,也大有用处。因为过去都是手工制作,没办法把每个挡板都做得一模一样,如果混淆了前后顺序,就无法严丝合缝。所以就编上号码,以防弄错。 来自惠风书院的小记者陈启芃对目前很多粮站还在使用的烘干机印象深刻。他发现,这个外观黄色的机器很高、很大,自己要抬着头看,“听工作人员说,加工处理稻谷的时候,屋内会变得闷热,可能工人没干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我觉得很不容易。” 成为“粮食安全小卫士” 参观快到尾声时,孩子们恋恋不舍,感叹收获很大。有的孩子没想到,每天吃的大米,竟然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端上桌。还有的孩子迫不及待要把当天学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要不怎么说粒粒皆辛苦呢,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粮食,我们要学会珍惜,一起成为粮食安全小卫士!” “这次活动,主要是围绕粮食安全、科技兴粮、安全储粮等内容开展科普教育,传播粮食文化,让更多人关注粮食安全。我们希望办好一批展,育好一批苗,带动一批人,发动全社会参与,努力营造维护粮食安全、崇尚节约粮食的社会新风尚。”鄞州区发改局粮食和物资储备科工作人员卢晶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