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一流”到“双非” 不要人为贴上 “逆向考研”标签

    从“双一流”院校的本科,考研到“双非”院校,会经历怎样的心理落差?又是一年考研季,一些曾经顶着名校光环的大学生们,因为考研失败、调剂失败等种种原因,进入“双非”院校读研。

    (10月26日《钱江晚报》)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公众印象中,既然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自然就要向名校发起冲击,最起码也要选择比本科就读学校名头更响的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向考研”似乎有点“掉价”,不少人很难理解接受。

    细究之下,“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是考生综合研判之后的理性选择,所以不必拔高,更不宜苛责。

    首先,从“双一流”到“双非”,不需要人为地将其认为是正向还是逆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客观来看这就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学习是终生的,并不能说在“双非”就不好。正如激烈的高考竞争一样,考上名校只是意味着起点比别人高些而已,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考入大学之后如何奋斗。同样道理,考研也不会决定人生,如何把握读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经历“逆向考研”的“失败”,本身也是一种成长。不少本科考进“双一流”院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的路是一条不需要仔细思考的路,甚至是按照父母的规划一步步达成的,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但是,考研则需要学生自己有对未来发展的把握,褪去名校光环,认识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样的成长弥足珍贵。

    其三,“逆向考研”也为破除“唯名校论”开了个好头。今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故此,“双一流”本来就不是学校的身份标签,有的普通院校的学科、专业,办学质量并不比“双一流”高校差,甚至更具特色,就业前景更好。

    春江水暖鸭先知。部分名校生跳出学历崇拜,克服世俗评价以及种种压力,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意义和新的导向。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到研究生阶段深造,是否“逆向”并非关键,只要能获得“正向成长”就可以了。希望一些仍然拘泥不化的用人单位摘下有色眼镜,主动迎接这样的变化,共同克服“唯名校”“唯学历”的顽瘴痼疾。

    胡欣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