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加信在作学术报告。 |
 |
陈加信(左三)在危地马拉介绍海绵城市经验。 |
近日,宁波诺丁汉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陈加信博士、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通讯栏目上发表了题为《多重挑战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方案》一文。 文章指出,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区建设、鼓励城市农业发展是在极端天气和疫情等多重挑战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陈加信博士说:“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研究,在我国环境治理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傅仲楠 楼楚楚 顶刊发文 灵感源于一次校园散步 “促成这次发文的机缘来自于散步时的闲聊。”陈加信博士笑着说道。 陈加信一直密切关注城市水治理、土壤、农业及食品安全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酷暑,他的科研团队也在研究高温极端天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次闲谈让陈加信和他的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东北黑土地。“在有历史记载以来最热的这个夏天,东北却没有发生干旱。”团队里来自哈尔滨的博士生提供的这个发现给了陈博士研究的灵感。“较少受高温天气影响,和更易储存水分的土质让东北的粮食产量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这也更凸显了其在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 陈加信说。 这已经不是陈加信第一次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文了。此前,他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近期,陈博士的科研成果更是接连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影响因子:37.2),以及《分子》杂志子刊《一个地球》(影响因子:15.1) 上发表,两者均为全球学术影响力最高的期刊之一。在全球知名的科学新闻网站解释型新闻网上,陈加信团队也发表了广受关注的文章,探索沿海大都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策略与办法。 践行社会责任 热衷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和我的团队仍在努力进行研究,并希望尽快与科学界分享更多的发现。”对于科研,陈加信一直都有着坚定信念和无限热情。 从小在中国香港长大的他,很早就关注与城市和人类生活相关的科研话题,并渴望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 不久前,他作为课题带头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中国城市河流流域的微塑料调查——以宁波为例》,为内陆河流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他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负责三个市级科研项目,分别是调查地表水质、浙江省台风灾害研究和宁波市海绵城市试点研究。目前,他们团队已与政府有关机构共同设计了东部新城海绵城市规划与实践项目,为宁波提供更好的可持续雨水管理方案。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到一些国际科研项目之中。2020年,陈加信受邀向危地马拉政府部门和大学教授分享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海绵城市项目的实践经验,助力解决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洪涝与干旱的环境问题。 十年教书育人 不忘科研初心 “除了科研,我更没忘自己是一名教师。”陈加信说,“教学和科研两者有时候很难平衡,所以我必须抽出时间,在科研的同时带着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一起完成这些工作。” 今年是陈加信来宁诺的第十年。2012年,他在英国洪水管理领域权威教授Colin Thorne的建议下来到宁诺,发展地理科学学科建设。十年来,陈博士一直保持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并开展暑期科研实习、夏校等项目,为本科生们提供了触手可得的学术科研机会。 此前,他因在提升学习教学质量上做出的基础贡献而获得宁诺理工学院2016-2017学年杰出教学奖。除了课堂的授课以外,他还组织学生到户外考察。因为他认真、耐心的教学态度和活泼、互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精英博士后”身份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聘用的徐宇尧是陈加信的学生,从本科时起便参与陈博士领导的科研项目。“在读博士期间,我已经在陈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徐宇尧说,“陈老师以导师的身份指导我、启发我的灵感,并以朋友的身份关心我的生活。当我孤身一人在英国求学期间,我们经常见面,像朋友一样交流学术问题。一旦他发现我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他会鼓励并督促我将这个想法落地。” 谈到博士生培养,陈加信也特别感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的陈庆佳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朱永官院士等几位联合培养导师,为宁诺的博士生们共同搭建了广阔的科研发展平台,创造不断突破创新的机会。 陈加信博士的科研之路还在不断向前。他与团队正在针对亚洲沿海城市研究台风带来的洪水和气候风险影响,并积极探索未来海绵城市设计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课题。他说,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让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