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镇海市民广场 |
 |
宁海正学公园 |
10月25日上午,宁波日报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青林湾公园等38个创建区域被命名为第四批宁波市“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至此,宁波已有105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 说起“席地而坐”,得从2020年说起。当时,宁波启动“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工作,计划三年达到100个示范区域。创建期间,各创建单位对照创建标准,加大机械作业装备投入,改进养护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公共区域无死角、地面路面无积尘、城市家具无污渍、水体清澈无垃圾,道路保洁见本色、绿化绿地见景致,为公众提供“客厅级”城市公共环境,使公共空间如家般整洁舒适,让市民坐拥“城市客厅”之美、感受“环卫匠心”之美、体验“舒适细节”之美、得享“共建共治”之美。 主讲人 宁波市第七中学 林琼媛 溯源·什么是席地而坐? 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娃,忆童年,经历的何止席地而坐,还有光腚而行、赤脚狂奔。伴随着大人们的呵斥声,童年的笑声从远及近,拉开记忆的雾霭,令成年的我难免流露出一丝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的回望与向往。 长大之后,尽管慢慢懂得这种自然舒适的坐姿似乎并不文雅,但时间的惯性依旧将这个坐姿固定在我家客厅中——背靠沙发,坐在客厅的地板上。一天的疲惫就这样消磨在这天性释放的姿态中。 在书籍古典里,仿佛对这种熟悉的动作有了官方的定义,让带有“十分将就”印象的席地而坐变得“十分讲究”起来。在古代,席地而坐是指将席子铺在地上,坐在席子上。每一个国家大型宴会都有对应的筵、席搭配,就连搭配的几案也有所不同,可谓事无巨细,均恪守礼制。如今,席作为坐具早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的影响仍在。如我们邀请客人入座仍可说“入席”,表达在吃饭的过程中可说“席间”,个人或团体在会场上所占的座位又称为“席位”…… 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经过悠悠三千年岁月淘洗,它仍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里闪耀着光芒。 而现在,席地而坐,更多地是指直接坐在地上。像田埂、泥地、石子路、小山坡、草丛堆与松树下……来自泥土的基因总是予我以足够的安心。 现实·无奈的席地而坐 与无数年轻人一样,刚踏入城市的我,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风光,壮志雄心中夹带着浓浓的局促不安和格格不入。于是,话语在反复斟酌中变得刻意,动作在小心翼翼中变得拘谨。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曾在《坐下来的中国》一文中写道,“每一次看到站着吃饭的民工,看到公交车上高高低低地抓着吊环的手,看到火车上连厕所也挤满了人,我就在想,中国是一个多么需要坐下来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不仅有力量快起来,而且有底气慢下来,有尊严坐下来。” 读到邹教授的文章,我似乎明白了这种自卑感来自何方。大城市的孤独感固然是一种主观感受,又何尝没有大城市客观环境的因素呢?当外卖小哥掐着表穿梭在大街小巷,当工程人用厚厚的口罩都难以遮挡一身的粉尘,当环卫工人从寒风呼啸的冬天扫到骄阳流火的夏日……似乎不体面的装扮与环境才是他们职业的标配。城市的精致,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不仅是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即使是城市的土著居民,也有“坐下来”的利益诉求。当城市建设的景致不再局限于绿地公园、湖泊楼亭,城市的设计者们将风景描画在街道小巷、社区拐角时,意味着一个更加充盈的时代到来。城市的美好,绝不是画在纸上的美好,而是贴切地、让它的市民能够感受到的美好。 席地而坐,这种最为简单、最为原始的坐姿,或许能够成为市民们与城市亲昵互动的渠道。 守望·经典的席地而坐 宁波,是中国率先提出打造“席地而坐之城”的城市。“颜值”标准线是“随时随地坐下来,身上衣裤不会弄脏”。在此基础上,宁波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最干净城市”的目标,推动公共广场、农贸市场等人流最为密集之地“见底色”“亮本色”。 如果说坐在泥地上的席地而坐是荒野基因带给我们与自然的亲近,那么城市中的席地而坐便是作为市民的我们用一种放松的主人姿态与这座城市的亲密接触。让冰冷的地板有了温度,使每个不同职业身份的市民,从坐在地上的那一刻起,似乎变身了一棵树,就此生根发芽,共同守护和守望脚下的这一片热土。 为宁波的决心与执行力点赞之余,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事物——公共钢琴。让音乐在城市各个角落中流淌,奏响城市和弦的治愈之音,是设置公共钢琴的初衷。而公共钢琴的后续维护也成了钢琴流动的痛点。所以,要想真正地让公共钢琴成为城市的浪漫符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此同时,类似的场景还有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wifi、共享雨伞、共享床位,甚至在一些写字楼里,又新出了一个共享冰箱。但以共享单车为例,前几年的野蛮生长,让共享单车从解决城市交通乱象,发展为城市交通乱象的本身。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使用秩序混乱、单车本身屡遭花式破坏等不一而足,无一不令人遗憾——公德跑不过私心。 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无疑是另一种共享的模式,共享人与生态的和谐,共享公共空空间的舒适。光从席地而坐打造的方案来看,这无疑是宁波对自我的一个挑战。巨大的人流量、难以控制的烟蒂、复杂的人员素质……公共空间总是很容易陷入“公地的悲剧”,遭遇没有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们的涸泽而渔。推门而入是家,大部分的我们对家总是极尽所能的爱护;推门而出是国,爱国行为应该有更具象的表现形式。 为公众提供“客厅级”城市公共环境,使公共空间如家般整洁舒适,让市民坐拥“城市客厅”之美、感受“环卫匠心”之美、体验“舒适细节”之美、得享“共建共治”之美,“席地而坐”城市客厅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 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爱护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护这个新生事物,迎接席地而坐,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守望,千年的“席”文化不仅可以传承,还能赋予更美好的中华文化元素。席地而坐,偶来松下,高枕石眠。是为了让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有一处能放缓节奏的方寸之地。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席地而坐给上下班路上的片刻停留带来一丝温暖与快乐的情绪。 我们守望,这些被需要的席地而坐,能够从市中心推广到城市更多的角落,甚至是我们忽略的一些群体角落里,铺设开去,乃至拓展到其他的城市。在被遗忘的人群,铺设“一席之地”,让席地而坐城市更富有亮光和温度。 我们守望,更多的席地而坐被呵护、被善待、被珍惜,让城市的席地而坐折现经典,凸显特色。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细节被推广时,维护与使用不再是一对矛盾,公民的素养与城市的质感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