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已一年有余,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此,《现代金报》明州教育(理论)联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诚邀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分享自己在各学科作业设计与指导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诸位。 慈溪市龙山镇实验小学 杨建达 方巧萍 “双减”之前,小学生肩上书包过重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很多小学生的作业设计质量不高,数量过多,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他们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一、当下小学生作业量的现状及分析 为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家庭作业情况和睡眠质量,学校特以本校四五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作业形式 从调查数据看,目前小学生课外书面作业主要来自语数英三门学科,分别占95%、80.21%和50.13%;科学、体艺类的课后作业相对来说少一些,仅占10.82%、15.57%。 作业类型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书面作业类(生字、词语抄写、预习、练习纸等等)达到91.30%,课外书籍阅读占89.45%,课外讲故事等口语表达和社会实践活动类开放性作业仅为25.60%和16.12%。 (二)作业用时 每天课后完成书面作业能在30分钟内完成的占10.03%,需要60分钟左右时间的占41.42%;90、120分钟及以上分别占30.08%,18.45 %,学生的书面作业量明显高于相关规定。 (三)睡眠情况 学生睡眠时间10小时及以上者占48.55%(按早7时起床计算),有51.45%的学生为9小时左右,表明小学生基本能够保证睡眠时间。 从以上数据可见,学生课后大多数是在完成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书面作业,其他艺术类、运动类的作业少之甚少;语数英作业以书面抄写、集中刷题为主要形式,形式单一,写得多、综合运用实践得少;很多都是机械重复的抄写,综合实践类作业严重缺失,作业的育人功能并未体现。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改革的几点策略 作业改革,学校是主阵地。笔者所在学校在控制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加强作业管理、创新作业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作业应有的功能,以作业改革撬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变书包为拎袋,让孩子肩膀轻下来 为了减轻学生背着书包回家的负担,学校给每个班级分发了特制的作业袋——宗文袋。学校根据“二十四节气”校园文化,制定了二十四款不同的作业袋。课后服务结束后,孩子们不再背着又大又重的书包,而是拎着印有各种节气图画的作业袋开开心心地排队回家。很多孩子的作业袋里并不是作业,而是水杯、跳绳、餐具、课外读物等物品。 减负,首先要减轻孩子肩膀上的负担,减轻作业负担,手提袋容量不大,作业多了也带不回去。一个小小的作业袋倒逼着老师们在作业内容设计、作业总量控制上下功夫,真正落实“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任何书面家庭作业,三到六年级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控制在60分钟内”的规定。 “宗文袋”轻装上阵,书包不再天天背回家,学校用这样有爱的方式亮出的落实“双减”政策的第一个举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双减”政策真正落地,在课后服务中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二)变督查为管理,让作业负担降下来 减少作业时间,不只是在“量”上做“减法”,更应该在“质”上求“变化”。学校以“作业管理”为抓手,深化作业设计研究,加强作业管理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制定统一要求,严控作业总量。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作业要求控制作业总量,出台“精选、先做、全批、及时、反馈”的作业十字规范,制定了《学校作业公示制度》。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对各学科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整体把控,并做好跟踪分析;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收集各学科老师的作业内容与预设时间,对班级作业总量进行协调、平衡;学校教导处则会对各年级每日作业总量进行审核。 学校还专门为各班配置一块“作业布置表”。这块表小而精,成了各班作业的“晴雨表”。学校要求各任课老师在这小黑板上布置作业,然后在教室显眼的地方进行公示。因为“小”,所以老师不能布置太多的作业,这让老师们不得不转变观念,形成少布置作业的意识。 2.尊重学生差异,严抓作业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在控量和分层的双重目标下,组织学科骨干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精编配套练习,建立校级练习题库。各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从题库中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为书面作业,实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落实教研一体,严把作业方向。 各教研组以“关注全体、少讲多练、精编练习、学生总结”16字的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向课堂要时间,向课堂要质量,实现高效教学。同时,结合校本研修开展“关于落实双减如何布置作业”的集中探讨,针对作业布置及批改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练习设计、作业展评等活动,在校本教研中交流切磋、取长补短。 (三)变单一为全面,让成长责任担起来 双减之后,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肩负起自我成长的责任。为此,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1.精选专项作业,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1)体育作业 适度地安排体育家庭作业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 班主任或体育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在家锻炼打卡,除了体质测试相关的传统任务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比如平板支持、开合跳、深蹲、侧弓步……学生在完家庭作业后,兴趣盎然地进行各项训练。 (2)劳动作业 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学校为教学主阵地,以校外为实践主阵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劳动作业,制定每周的劳动清单,低段学生可从自我服务劳动入手,学会自我服务,中高年级逐渐转为掌握生活技能等,进而学会为家庭和社会服务。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参与到各种真实的实践体验,习得丰富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2.玩转花样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落实“双减”,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组认真学习“双减”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大胆进行“花样作业”创新研究与实践,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推进项目化作业设计,提升课程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教师发挥集体力量,针对学科特点,瞄准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针对年级学情做好课外阅读年级规划;数学学科组除了完成知识夯实基础外,设计年段特色创新作业,如四年级范老师给孩子们推介了数字华容道,学生们来了一次“数字华容道”的比赛,比一比,谁是“最强大脑”;英语组针对班级学情进行分层、分梯度布置拓展性作业,如画画写写、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等有创意性作业;美术课的“创意木桩画”活动中,学生以木桩做画布,有的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的用轻黏土等其他材料进行了手工创作,妙笔童心,创意无限…… (四)变统批为面批,让作业批改“暖”起来 作业面批,可以有效避免统批统讲的弊端,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达成情况,以便更好地把握后续的教学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与空间。 1.提倡多种形式。 学校要求老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形式灵活多样,尽可能采用二次面批,不让其中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实践中,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面批方式:课堂上,学困生往往成为老师的重点面批对象,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点拨;订正作业时,老师把学习层次相当或错误差不多的学生,集中进行分层面批;课后服务的时候,老师采取一对一的面批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 2.坚持正面鼓励为主。 任科老师在面批作业时,经常在勾旁边打几个★或写几个字。比如,看到字迹漂亮的作业,写上“赏心悦目”四个大字;看到解题思路清晰的,写个大大的“棒”字;看到有明显进步的,写上“好,继续努力”;有的老师面批时,还会把错因或解题要点写在错题旁边;还有些老师采用“满十换章”的方法,即集齐10个“优”,在作业本封面上盖一个“作业优”的印章……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护了自尊心,树立起自信心。 3.适当给予人文关怀。 班主任还会利用面批的机会了解孩子的身体与心理,了解他们学习与生活,从而更好地对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进行辅导,给予人文关怀。比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进一步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戒骄戒傲;而对于班中相对弱势的孩子,利用作业中每一个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细节,也浓墨重彩地加以表扬和激励。 “双减”之路任重道远,学校将始终带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在减量不减质的前提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作业改革新模式,实现作业育人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