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3D技术呈现的虚拟模特走秀。 通讯员供图 |
|
中国城市时尚指数发布会。 通讯员供图 |
|
风雅宋韵展演。 通讯员供图 |
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传统服装行业的革新方向在哪?高校在产业变革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支撑引领宁波时尚产业的未来?答案或许能从2022宁波时尚节其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纺服职院”)承办的一系列高水平论坛和精彩的时装走秀中窥探一二。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王国海 六场大秀三场论坛,还有服装产业发展报告 浙纺服职院深度参与时尚节 2022宁波时尚节暨第26届宁波国际服装节11月11日—14日举行。作为深度参与时尚节的在甬高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展馆被评为最具“未来感”,其设计主题为《启元》,强调了纺织服装数字化趋势。 在这里,你能看到时尚产业的无限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和仿真虚拟技术,一件衣服从设计、剪裁到样衣展示,包括虚拟模特走秀,一“键”触达;在这里,你能看到纺织材料、机织织造和人工设计相结合的强大创造力,学校罗炳金教授团队用时25天,完成宽2米、长50米的《清明上河图》织锦作品;在这里,你还能看到传统文化如此“Fashion”,艺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中韩项目专业的42名学生还原宋代生活图景,设计媒体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与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玩起了国潮动漫,把《王者荣耀》搬到了时尚节。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地方合作处处长吕秀君介绍,学校展出了三个前沿的数字化产品,除了服装虚拟展示和巨幅《清明上河图》,还有中英时尚设计学院推出的用于服装产业的绿幕技术,在直播间、在教学、在线上发布的过程中切换背景,适应市场新需求。 据悉,作为宁波本土具有时尚纺织服装完整专业链的行业特色院校,浙纺服职院已是第26次参与宁波时尚节。时尚节期间,浙纺服职院推出中东欧专题发布秀等六场大秀;召开第六届全国纺织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应用等三场论坛;发布《2021-2022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为宁波时尚纺织服装产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实证数据分析和前沿研究成果。 “26年来,浙纺服职院深度参与时尚节,我们一直把这作为我们学校深度参与企业、参与产业发展,也是展现学校教学成果的一个舞台。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助力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为宁波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杨威表示。 校企共建数字化纺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 科技让时尚变得无限可能 时尚是文化潮流的先锋,科技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当时尚产业被科技的“金手指”点亮,未来的服装产业会怎样?浙纺服职院与浙江凌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数字化纺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正是时尚与科技相结合的探索。 该研发中心从人台模特到面辅料选择,再到成衣展示,做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3D款式设计、3D在线改版、3D审版,包括虚拟模特展示成衣效果等,均可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在服装制作环节,学校数字化未来工厂做到智能输出工艺单、智能工序拆解和产能动态调整等,可大大缩减成本、提高效率,正是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信息化产线。 通过该研发中心,浙纺服职院打造“标准引领、数字孪生”实训教学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为纺织服装产业输送大量人才。 11月13日,一场充满未来感的元宇宙走秀惊艳了全场观众。 在虚拟的亚帆中心,十余个虚拟模特穿戴着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阁、十里红妆、红帮传奇、时尚东方等为元素的系列服装,悉数登场。虚拟数字人的一颦一笑,行云流水的走秀表演,向世人展示着时尚产业与科技交融的可能性,这是浙纺服职院与凌迪科技合作开启“云宇宙赛道”的首次尝试,也是学校师生团队在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上的教学成果展示。 “学校通过现代企业转型发展急需的数字化未来工厂来助推企业发展,和企业联手进行3D服装设计、智能制造等相关环节的探索,赋能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浙纺服职院副校长杨威告诉记者,3D数字化技术以虚拟服装的方式,突破了人们对于时尚的想象,为服装品牌注入“未来感”及“科技感”。而在成本及风险控制上,虚拟呈现的方式相比于线下秀场可以更加可控且低成本。 据了解,学校除了与凌迪科技合作共建“数字化纺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还与博洋集团共建“博洋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促进时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协同”;与太平鸟共建“太平鸟电商运营中心”,将其旗下五大平台的真实运营项目引入校内,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与宁波创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纺织服装云平台”,服务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系列产教融合项目,不仅提升了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这些课题、项目、成果都是根据企业、行业、产业的需要推进。我们成立专门的教学专家组,根据产业、企业不同的需求开设课程,不仅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也帮助企业已就业的职工再提升。”浙纺服职院科研与地方合作处处长吕秀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