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师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 |
 |
▲学生走进稻田。 通讯员供图 |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张志祥)这两天,宁波市惠贞高级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迎来了一批小学生。他们是由惠贞书院小学部9位科学爱好者组建的“小小科苗实践队”,在生物实验室里通过显微镜观察水稻种子,一个个当起了“小科学家”。 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有什么差异呢?为什么加工成大米后吃起来口感很不一样?这得从微观上去探索,需要显微镜观察。学生们在生物老师的讲解下,详细了解了常规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的区别使用方法,并通过观察永久装片熟悉了显微镜的使用。 随后,学生们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6种水稻种子,并细致地了解了各种水稻的差异。同样是水稻种子,形状和大小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让学生们叹为观止。 302班学生乐思行在实验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不同品种的大米颜色相差很大,有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这可能与大米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有关,老师解释说白白的是糯米,它的淀粉含量高且与较多支链淀粉有关,这样的大米黏度高,比粳米更适合做糕点。” 实际上,这是该校在学生中开展的一项名为“一粒水稻种子的前世今生”的科学实践。 在本次活动之前,“小小科苗实践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水稻科研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宁波市农科院、东钱湖水稻种植基地、慈城年糕博物馆、年糕产业园等地。 几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做了水稻种子萌发实验、水稻分子育种学习和组织培养实验,走进水稻田实地播种、拔草、施肥和授粉,体验水稻的机械化收割和传统收割方式,了解稻谷的碾米和真空包装过程、工厂化年糕生产线生产流程,并参观了宁波慈城年糕博物馆。 看似普通的水稻,却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稻谷怎样育苗培种?稻田病虫害怎么办?机械化收割考察和传统收割分别是怎样的?大米如何真空保存?慈城年糕是怎么生产的?”围绕水稻,学生们学习体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例如,一粒稻谷是如何变成一粒米的,又是如何走向市场走入千家万户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们走进了碾米和包装实验室,脱谷,晾晒,加工碾米。经过稻谷出糙机,去除最外层的黄色稻壳,再经过精米机的加工,雪白的大米跃然眼前。“哇!好神奇!”当见到金黄的稻谷褪去外衣,从碾米机中出来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学生们的眼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他们还来到某食品加工工厂,参观调研年糕生产线。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整洁、有序、高效。经过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学生们了解到年糕制作的一整条产业链,从水稻种植、加工、浸泡、磨粉、打浆、成品、包装再到物流配送,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还保证了年糕的质量,见识了“科技改变未来”的生产环节。 水稻种子的一生是“光辉而复杂”的,需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乳熟、蜡熟等过程。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后,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充满了对袁隆平等科研工作者的敬意。大家纷纷表示,要志存高远、崇尚科学,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