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高中历史大作业 提升学习力的研究

——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

    “双减”落地已一年有余,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此,《现代金报》明州教育(理论)联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诚邀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分享自己在各学科作业设计与指导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诸位。

    北仑区泰河中学 陈涵容

    【摘  要】作业作为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得以实现,帮助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本文通过建构历史大作业,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反馈信息、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升学习力,培育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大作业

    作业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部分,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面对难以摆脱的升学压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作业被异化成“刷题增分”的工具,不仅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也无法促进教学形式、教育质量的优化。大作业能够延伸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能够反映学生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看到师生情感互动联结的状态,看到学生生活构建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涵养学识,提升学习力。从常态与常规的坚守中,探寻教育本真,恢复和重建良好的育人生态。

    一、为何与何为:历史大作业的必要性与实践偏差

    (一)历史大作业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历史大作业是指从历史或现实世界中寻找真实情境或情境脉络,借此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应用各种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培育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海量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横贯古今的时间跨度以及横跨中西的空间纬度。而要使教学呈现高效率,在为数众多的知识点中抓住核心要点,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历史的本质规律,依靠以教师为中心的常规作业无法真正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大作业重点关注学生怎样学会、怎样判断学生是否学会这些问题。

    (二)历史大作业的实践偏差

    然而,历史大作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目标理念与具体实践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对历史大作业的理解片面化、作业设计脱离教学目标与实际、大作业评价体系的缺失等。由于对历史大作业缺乏深刻认知,操作起来缺少经验,不少教师在构建历史大作业时只是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方法对常规作业进行拼凑、重组,忽略了对课程标准、学生学情、教材特征的综合分析,本质上仍跳不出常规作业的桎梏,有效的教学评价未能真正发生。同时,相当一部分大作业过于注重组织形式,过于强调表现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实效,学生无法真正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升综合学习力。

    二、解构与重构:大作业的架构与实施

    笔者在设计《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大作业时,曾经修改过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请各位同学结合所学,归纳梳理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具体表现。”第二个版本是“请各位同学利用唯物史观分析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具体表现。”

    两个版本,只差了寥寥几个字,然而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截然不同。第一个版本仅仅是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了简单罗列,如此获取的知识是扁平的、碎片化的,无法起到真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而第二个版本则是利用“唯物史观”这一核心概念驱动,不仅让学生厘清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具体表现,还能将这些具体表现归因于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相关措施,理解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既使决策效率得到提高,又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同时,君主专制制度是开创“康乾盛世”、奠定国家疆域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亦是清朝中后期统治危机显现的重要原因。

    在确定了大问题后,我们需要将大作业分成一个个子作业与小问题,在设计子作业与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项目化任务,提升学习毅力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驱动性问题。通过细节性史料,立足于学习中的情境濡染,引导学生运用史料亲自拨开历史真相的迷雾,将项目化学习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的问题需求,催生成为强烈的学习毅力。

    材料1:图片“隆宗门上的一个箭头”

    材料2:“西汉到乾隆时期人口数量表”“顺治到乾隆年间人均土地面积表”“和珅的藏宝楼”“清朝水师军备”

    材料3: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

    问题1:为什么材料一中隆宗门上会出现一个箭头?这与什么事件有关?

    问题2:结合材料二,通过小组讨论,猜测这一事件的暴发可能有哪些原因?

    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原因,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问题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总结清前中期在经济上呈现疲态的原因。

    将历史放在其所处的语境中去考察,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深处,还原历史的复杂、生动和真实,洞察入微地分析历史,设身处地地感悟历史。这一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使学生从中对比理解康乾盛世后期人口激增,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民生危机逐渐显露。而在民生危机显露的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却隐藏着贪污腐败严重的问题。政治上的腐败、大量的浪费引起了清朝财政的亏空,而作为耗资巨大的国防军事发展也就由此转向了“死胡同”。这一系列问题,最终都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显露。借由冲击性情境,通过四个“大问题”的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层层探究历史现象深层原因的渴望,在主动学习下,前后知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

    (二)打造审视性作业,提升学习动力

    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视角下所得出的史论也不同。以多视角的联系比较思维,动态的考察历史发展,形成对历史的深层认识和整体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形成多向思维。本课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小组搜集的同时期西方的相关史料,学会辨别史料的信度与效度。通过生生之间的探讨,设置以下五个开放式问题,通过对比古今中西,引导学生理解当代国家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正确姿态与策略。

    问题1:通过书本内容与材料搜集,了解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并了解清朝的对外政策。

    问题2:你认为清朝对外政策是否是其近代落后的根源?你赞同这一段历史是屈辱史吗?

    问题:3:结合自主搜集的材料,对比同时期的西方与中国产生了哪些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4: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讨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5:整合上述讨论结果,为当代国家融入全球化浪潮拟一份建议表。

    从分析具体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获得理性认知,并透过不同史料、不同作者、不同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史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引导学生在“大历史”的视野下理解、质疑历史解释或评价,使学习真正发生。

    三、余论

    历史教学不是为了面向应试,也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通过历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基于高中历史大作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当然,限于篇幅与笔力,本文中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例如对学习力的维度研究尤待深入,因此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