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模式“闲置” 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11月30日,《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达1.91亿。尽管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的不到五成,实际运用中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

    (11月30日中新社)

    根据这份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1亿”,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各类网络电子产品,越发成为儿童的标配。在此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网络沉迷问题,备受各方关注。

    近年来,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在主管部门和主流平台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筑起了基本的技术防线。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青少年模式”。按照设计,一旦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有关APP的使用时长、内容池、支付功能等等模块,都会作出针对性限制。但从实际反馈的情况看,这一对症下药的保护工具,并未能充分发挥效能。

    据统计,未成年网民中,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为48.2%。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为47.3%。之所以会有如此结果,一方面自然是由于“青少年模式”的普及度、渗透率还不够高,另一方面是仍有相当多的家长甚至习惯于“手机带娃”乐得清闲。在此心态下,自然对“青少年模式”提不起兴趣。

    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技术工具,但更需要基于共识的共同参与。很多时候,最需要上心的家长们,反倒在此事上缺席、失位。似乎,离开了手机,就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安排亲子时间。把孩子视作“神兽”、看成“麻烦”,以敷衍、打发之心态育儿,那么不知不觉间,下意识就把孩子推向了手机和互联网。一个显然的逻辑在于,重视防范孩子手机沉迷的家长们,本来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其使用时长。而对此缺乏认知的家长们,就算有现成的“青少年模式”也懒得去用。

    仅有不到一半的家长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观察大众对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重视程度的一个直观指标。系统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技术工具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毕竟,技术工具,永远取代不了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重视与引导。然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