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市慈城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刘建国:

建好家门口的老年学堂

书法班。记者 马亭亭 摄

    走进宁波市慈城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下简称“慈城成校”),悠扬的歌声伴随着钢琴曲在声乐教室里回荡,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手捧词谱本,跟着老师的钢琴声唱诵;旁边的一间教室里,正在上着书法课,学员们把自己写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展示分享……这是该校日常教学的一幕。

    “我们坚持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建家门口的老年学堂,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提升老年人文明素养。”该校校长刘建国介绍。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开出江北区第一家街道(镇)老年大学

    刘建国,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于2011年8月被选调为宁波市慈城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校长,自此,他由普通高中教师走上了成校校长岗位。

    夯实成校服务地方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刘建国作为成校校长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认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成校的初心,是成教的使命,也是成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需要以老年教育为抓手,积极谋求深度服务地方。

    2012年,有居民咨询老年人电脑培训,学校尝试性地开设了中老年电脑培训班,结果很受欢迎,此时,宁波市老年大学一位难求,这给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老年教育是慈城成校转型发展的机遇。2013年,刘建国作出决定,改造“两室一厅”,自此有了120平方米并配有音响的舞蹈室、60平方米并配有实物投影的书画室、有共130个座位并能实现双向视频教学的多功能报告厅,初步满足了老年教学的场地要求。

    2014年春节后,学校试行老年教育,为解决经费缺乏的困难,采取了“以场地换教学”的办法,引进一家舞蹈教学机构,为老年学员开展舞蹈、瑜伽等免费教学,迈出了老年教学的第一步。

    学校试行老年教育不但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慈城镇党委政府的认可。2014年9月,慈城镇老年大学正式开学,开设书法初级、国画初级、电脑初级、舞蹈、二胡初级、越剧教唱、养生保健七个课程班共计145人次学员,成为江北区第一家街道(镇)老年大学。

    提供菜单化、本土化课程

    近年来,宁波终身教育系统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也从“过得安稳”到“过得快乐”转变,“银发族”的求学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何建设好家门口的老年学堂?刘建国和团队一起进行了不少探索。

    面向全域,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为了实现老年学员家门口上学的愿望,慈城镇老年办学在网络布局上下苦功,老年大学从“一校”成长为“一心双核全域覆盖”的教学格局,形成以古镇内的慈城镇老年大学为中心点,以多个分校区、教学点为网络的办学格局,让老年学员能够自由选择,就近入学。

    挖掘能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强大。慈城镇因为距离市区较远,而且多山区,城区许多优秀的教师到慈城来上一次课来回路上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客观上制约了慈城老年教育的师资力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挖掘本土师资。一是挖掘“能人骨干”,以分校为统筹,立足社区、村,择优选取任课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以慈城能人为骨干、教学质量过硬、责任心强、适合从事老年教育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二是开展“学员讲台”,让学有所长的学员参加基层教学。如舞蹈班的骨干学员成长为教师,担当起十多个农村教学点教学任务,勤恳的教学态度,深得学员好评。

    菜单教学,课程设置进一步合理。一是教学菜单化,慈城镇老年教育以辖区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发放4000余份《慈城老年大学意向调查表》,开列菜单课程。二是课程本土化,把专业系统教学和兴趣培养教学相结合。系统教学注重技术提升,如甬剧、越剧、电子琴、声乐等多个课程;兴趣培养教学以实用为主,如电脑、智能手机、养身保健等多个课程。涌现了慈湖人家的琵琶、宝峰社区的剪纸、奶奶课堂等特色课程。三是教育灵活化。课程安排时间灵活多变,如太极拳课程设置在凌晨五六点,农村教学点课程开设在夜晚7点以后,长期课程避开茶叶、杨梅采摘期等农忙季节,用碎片化的时间吸引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加入到老年大学的课程中。

    十余年来,在刘建国的带领下,慈城成校的老年教育结出累累硕果,成为服务地方的一个品牌,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被评为“省优质(示范)老年学堂”、首批达标创建为“宁波市标准化乡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竹编课堂》被确定为省成人教育品牌项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