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缤纷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头画、泥金彩漆、竹艺……

校园里的“本土非遗馆”开馆了

孩子们在画石头画。 通讯员供图

    “石头上画画也太有趣了吧。”

    “看我做的秋千好看吗?”

    近日,象山县西周镇下沈幼儿园里的“本土非遗馆”正式开馆了。孩子们有的在画石头画、做竹编,有的在体验草木染技艺,好不热闹。为了打造这个“非遗馆”,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倾力创设了一座以泥金彩漆、石头画、竹艺为主要项目的非遗文化馆,并展览了充满竹乡特色的竹制品老物件。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郑佳宁

    玩转各种非遗项目

    据班主任老师袁丹介绍,“非遗馆”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分成了若干个区域。孩子们每周都能来到非遗馆进行沉浸式体验。截至目前,馆内已有近200件幼儿作品。

    泥金彩漆区里,大一班的黄颖正在做红底木提桶。她将黏土搓成条,沿着底稿的线条细心地粘贴。接着,她选取了最细的笔刷,蘸取金色颜料后,聚精会神地开始着色。她此前制作的苗族饰品受到了许多同伴们的点赞,更是让她对自己的手工信心倍增。“我喜欢在很多东西上面用泥金彩漆作画,泥金彩漆的红色配金色最美了。”

    孩子们在瓦片上、陶瓷器皿上、竹片上、水管上,留下了他们的童心童趣。而孩子们能够畅快创作的背后,是老师们的用心。“为了使工艺简单化,更加符合幼儿操作,便决定用彩泥代替漆泥,用金色丙烯颜料上色取代贴金箔。”老师袁丹表示,对幼儿而言,这样的可操作性更强。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创造性地打破了器物的局限,无不可“泥金”。

    另一边的孩子们正在专心地在石头上作画。随处可得的石头作为“画板”,经过一番创作后,便成了一件件工艺品。

    如今已过大雪节气,孩子们已经在石头上从秋收画到冬藏。大三班赖奕瑾正在画酣睡的鸟妈妈和小鸟的羽毛,“我的这个石头画叫做温暖的窝。”她已经想好了这幅作品的名字。

    “石头画创作步骤简单,只需要铺底色、上色,最后刻画细节,非常适合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和手眼协调发展。”袁丹说道。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

    西周镇有独特的古村竹乡文化。通过前期的调查,孩子们了解了竹刻、竹根雕、竹编等艺术形态。在小小议事会上,孩子们通过投票,选出了竹编和竹制家具作为竹艺的方向。

    孩子们手持胶枪,有的在做秋千,还有的在做竹楼,各有所好。明年正是兔年,大二班的孙美玲是竹编区里的“小师傅”,她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压一挑一、上下交编的竹编技巧,还会编织曼拉达图案。她用粉色和白色竹篾编了一只小兔子,装进相框里裱了起来,还说着:“我好想把它带去街上卖哦。”

    “非遗馆的成功亮相是幼儿园、社区、家庭资源有效整合的结果。校园是非遗传承的平台,非遗文化不该只是孩子们校园生活里的匆匆过客,潜在的传承人可能就在这些孩子们当中。”下沈幼儿园园长宋丽丽说,“我们立足本土资源开设非遗项目,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让孩子们也能通过非遗赋能,在参与非遗文化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更加热爱本土传统文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