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取名“解忧杂货店”。 |
 |
学校的“家校共育会客厅”。 |
家校共育是个老话题,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家校共育往往难以深入推进。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效果不一。这个学期,宁波科学中学(初中:宁波前湾新区科学初级中学)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由校长牵头挂帅、学校两位“宁波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心理老师以及多位资深教师参与,成立了“宁波科学中学青少年成长辅导室”。两个月来,辅导室收到了家长提交的有效信息97份,与97个家庭进行了深入交流,致力于研究学生成长关键,推动家校共育升级。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金王陈 心理素质 是成长关键 该校青少年成长辅导室成立以后,对所有家长公布了二维码,家长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填写联系单,并在联系单中详细描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困难,点击提交,学校后台即刻收到。 收到联系单后,学校辅导室会向该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了解情况,综合多方面信息以后,再对家长提交的内容进行个案研讨,然后通过电话或者面谈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 大部分情况下,辅导室还会邀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参加整个过程,并在对学生学习、心理、家庭环境、老师教育方式等方面分析、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家校共育行动计划。 为什么会校长挂帅成立这样一个辅导室,开展这样的家校共育行动?校长金宏雁告诉记者,作为校长,平时要处理很多棘手问题,其中与学生相关的,如果细细分析,绝大多数最后都可以归结到心理素质上面。“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孩子的成长关键。”金宏雁介绍,学校为此安排几名老师参与正面管教培训,将这一理念带入平时的教学中,也创建了省示范标准的心理健康中心,取名“解忧杂货店”。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学校面向学生,建立了“心探员”制度,面向老师,建立了心理“晴雨表”制度,都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动态,并做出合理的应对。 这一过程中,学校发现,家校共育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于是,有了这个辅导室的成立,希望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进行探索,通过交流、分析、探讨,促进家长、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性问题 1 孩子缺乏内驱力怎么办? 两个月里收到的97份有效材料中,来自初中学生家长的有68份,高中的有29份。分析看,初中年段家庭教育主要困惑或困难中,孩子痴迷手机游戏,学习被动、消极、懒散甚至逃避或漫不经心,对学业茫然,缺乏独立、目标和责任意识等占了59%。而这类问题在高中学生的家长教育困惑或困难中,只占了34%。 面对学习缺乏内驱力这一普遍性问题,家长和教师往往采用言语说教的方式,试图以此提升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与能力,树立目标,增长责任心,激发内在的奋斗动力,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不少还会激起孩子的厌烦、抵触或对抗情绪。 对此,辅导室的老师们在与学生、家长交流,并结合自己长期的从教经历后,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言传身教的影响。试想一下,当“言传”与“身教”不一致时,孩子们会怎么样?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行动上带动孩子,可以利用身边各种熟识的、真实或虚拟的正反典型人物、情境及品质来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或带领孩子实地考察、接触社会,增长见闻,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在“见”中还要“识”,形成见识,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出孩子的意义感、责任感、目标感和使命感。 在“言语说教”中,把成人对孩子的斥责、否定或命令等外界控制,转化成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处理好表扬与鼓励、指导与自主的关系,留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奋斗的时间和空间,大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共性问题 2 孩子偏科怎么办? 对某一学科学习缺乏兴趣,讨厌或害怕动脑筋,对某一学科或一块内容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畏难甚至恐惧情绪等,这样的情况,初中年段68份材料中有18份,高中年段29份中有14份。 不论是直接明了地说“我不喜欢数学”,还是默默地感觉“我学理科不行”,大多数孩子内心挫败感强烈、自信心不足,有些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或逃避心理。 面对这样的困难,教师和家长往往束手无策,至多是一些抽象的说教。那么,怎样沟通效果可能更好呢?辅导室的老师们表示,其实这是“避难趋易,急于求成”天性的一种体现,要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知难而进。告诉孩子们,“躺平”不可能“躺赢”,摆烂只会让事情往更坏的方面发展。寻找周边优秀的榜样,学习他们倾向去做高耗能的事——明确问题,集中攻克。同时,家长和学校教师要永远充满信心,密切协作,总是给予耐心的、有效的帮助和鼓励,努力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贵人。 共性问题 3 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这97份材料中,部分家长还特别担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胆小或人际关系等,共有15份。辅导室老师表示,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跟家庭、学校等环境有极大关系。在和家长老师的交流中,辅导室也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特点,提倡积极情绪和进取思维,控制消极情绪,减少固定型思维,避免思维扭曲。或者建议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逐渐走出心理阴霾。 “我们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发现,有时候是家长自身的焦虑过重,从而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并导致亲子矛盾。这样的情况,家长在与心理老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以后,了解了孩子在学校里真实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自身焦虑情绪,从而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心理老师王岱莹告诉记者。但是有时候,不乏家长的预期随着情况改善再次提升,从而导致起起伏伏的情况产生。 对于两个月不到的探索,金宏雁校长认为,这些积累下来的案例,以及过程中家长老师认知的改变,都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但成长是一个缓慢和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解决更非一蹴而就。“我们辅导室将加强后续跟踪交流,同步促进全体教师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的能力,努力让更多孩子转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