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如何适应高中生活?”……最近,镇海启动了面向全学段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指导需求调研。调研任务由新成立的区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承接,分设11套问卷,累计回收近5万份。这其中发现了什么教育新需求?让我们一探究竟。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通讯员 陆宗尧 衔接教育需求大增 近年来,有关学业规划、衔接适应的问题热搜不断,说明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很高,本次调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衔接教育”是指两个学段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其中,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幼儿园和小学多年来有意识的双向协同推进,目前家长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小升初和初升高(职)衔接的需求比例,则超过认知。本次调查显示,超过67%的学生认为读高中(职高)之前应先了解学校特色、师资力量、进行中长期的学业或职业规划,但实际去做这件事的不到半数。调查还发现,关于高一级学段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心理调适、升学指导方面的衔接教育,是家长和同学最关注的,但内容的供给严重不足,现有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向“过来人”口头请教。 “对于衔接教育,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新生班和毕业班的班主任们,要加强研究学习。衔接教育上接升学政策与社会环境,下接家庭、孩子和学校的个性化需求,还包括了学习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发展、个体社会化等‘跨界’领域,我认为迫切需要去开发系列课程。学校要主动作为,尽快启动研究工作,培养校本专家团队。”镇海区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主持人、中兴中学校长王飞说。 心理健康是热门话题 疫情影响下,孩子身心健康问题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家长,都将心理健康看作重点问题。其中孩子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成为贯穿各学段、各种教育角色都迫切需要指导的话题。 “这些年各种学段孩子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频现,一线班主任感知明显。当比较严重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家长和孩子都会觉得手足无措。”工作站首席导师陆宗尧说,“一般性的情绪问题可以提供较为通用的处理方案,比如提供疏解情绪方法的微课,供孩子自学。但人际交往问题就比较个性化,个体咨询或朋辈辅导效果更佳。我们需要集中力量,用好各学校的心理辅导站和师资资源,共同开发简短起效、能在学校内直接化解处理的心育指导工具,比如提供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育人的‘菜单’。” 亲子沟通技巧有待加强 此次问卷中,在对小学以上学生的无记名问卷中,超过8成的孩子对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评定为“民主型”,即有管教,但比较灵活。亲子间交流的话题除了学习之外,人生规划、兴趣爱好、班级学校里发生的琐事也是主要方向。 不过,仍有较多学生认为父母沟通时换位意识不够,而且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说事。特别在初中段学生中,抱怨父母“对自己控制太多,什么事都要管”的占44%。反观家长问卷,“吐槽”自家孩子的也不在少数。孩子口中挂着的“不知道”“知道了”“随便”“烦死了”是家长经常听到的“话题终结者”。 问卷也验证了家庭教育中明显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初中段学生亲子沟通中,“父亲缺位”现象尤为明显。此外,对于各种学业问题,家长“过度聚焦”“干着急”“焦虑传导”现象也比较严重,超过半数学生反映家长不够信任自己,会背着自己购买补习资料、联系老师、干涉交友等,他们总是担心孩子走偏。 记者获悉,作为镇海区“海天舒”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启动以来的“第一招”,调研团队正加紧研究问卷结果,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镇海区教科所已和工作站一起面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出微课招募令,着力为社会关注的衔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提供解决方案。未来,还将制作优质课程资源,在“品学镇海”应用上集中投放,搭建专家直接指导的一站式问题解决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