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1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善于捕捉“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闪闪发光

    刘惠琴老师是学生眼中“体贴知心的大姐姐”“严慈相济的刘姥姥”“风趣幽默的刘警官”……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已在班主任岗位上工作了17个春秋。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尊重与欣赏,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刘惠琴的座右铭,她也一直践行着这个理念。她特别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发扬优点,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特邀班主任

    刘惠琴

    象山县东陈乡初级中学

    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和优秀德育工作者

    遇上“缺爱”的孩子

    用“闪光点” 照亮“回家的路”

    缺爱、叛逆、不愿沟通……这样的学生对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是比较棘手的。班上曾有一个学生叫蔡原(化名),是个家庭离异的孩子。由于家里无人照看,心理处于一种缺爱的状态。他有很多“逆反”的表现,比如和社会人士交往、早恋。有一次,他甚至“为爱出走”,把大家急得团团转。

    就在大家四处焦急寻找、毫无所获时,蔡原竟然主动先回到了学校。我下课回到办公室,走到门口,就看到他穿着一身略脏的衣服,低着脑袋。当时我想:该说些什么?千万不能因为言辞不当,又把这个孩子给说“跑”了。

    我心里明白,蔡原出走就是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对于他这类孩子,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因为过早地步入社会,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这个时候,他非常需要老师家长的适当引导,帮助他找到“回家的路”。

    那么,该如何照亮他“回家的路”呢?我细想着平时这小子的点点滴滴,他是个讲义气、有班级荣誉感的孩子。哪怕犯错了,每次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他都会诚恳地认错。与他的家人电话交流后,我还得知他平时很孝顺姑姑。

    我决定抓住这些闪光点,让这迷途的羔羊找到正途。我心平气和地与他谈话,夸奖他是一个孝顺的、懂得感恩的好孩子,蔡原慢慢打开了心扉。“没人在意我,对于家庭而言,我可有可无,还是和朋友在一起开心。当我开心玩耍的时候,看到了老师和姑姑的短信。你们的担心让我有很强的负罪感,所以我选择回来。”

    在了解到主要信息后,我心疼这个孩子缺乏亲情的滋养,便陪同他去了政教处,希望学校暂时不要给他处分。同时建议他住到姑姑家,由姑姑负责他的日常生活,他同意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和蔡原的姑姑经常电话沟通,及时“互通”重要信息,发现他一有进步,就一起表扬他。

    慢慢地,蔡原变了,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小错误,但学习状态明显不一样了。在一次写作中,他写道:“我知道自己现在基础很差,有时感觉学习很累,但我知道老师和家人都很爱我,我会努力的!”

    我在作业本上回应他:“老师知道你是好孩子,加油!”

    遇上“被宠坏”的孩子

    用“闪光点”点亮“理想的灯”

    班上也不乏被祖辈们宠爱“过头”的孩子,他们常常表现出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看起来很“社会”,但内心其实非常单纯。

    朱涵(化名)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便一直被寄养在姥姥家。外公外婆很宠爱他,久而久之他就恃宠而骄,休息时经常外出,和所谓的“哥们”一起出入娱乐场所。

    人总是有惰性的,再加上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他变得越来越懒,作业经常是应付了事,且字迹潦草。“我懒得做作业,没意思。”朱涵对学习毫不在意。

    我很苦恼,虽然平时没少给他“耳提面命”的教导,但收效甚微。他在校一套,在家一套,大有“混毕业”的模样。我该如何拯救他?

    有一次在布置教室时,墙上缺少几朵“花”。朱涵平时在班上人缘还不错,就有不少学生推荐他来剪花。平时咋咋呼呼的他,三下两下就剪出了逼真的花,在同学们的称赞下,他居然有些脸红了。

    自此之后,朱涵获得了“花娘”的美称。这小子也挺大度,对于这一看似有损男子汉气慨的称呼从不计较。我就抓住他这一闪光点,让他参加校艺术节,没想到还获得了不错的奖项。获奖后的他似乎更自信了。这种自信跟他以前很“社会”的那种呼朋引伴的自信不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于是,我适时找他聊天,肯定他身上的诸多“闪光点”,特别强调他的手巧,建议他中考时可以选择磨具制作专业,一来能发挥他的特长,二来这一工种的待遇很不错,但前提是文化课成绩要达到一定的分数。我给他分析现状,细化到每门功课应考几分,让他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我看到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像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谈话后的一次早自习中,我发现朱涵主动地帮语文课代表整理作业。这个小行动对其他同学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他而言却是不小的进步,至少表现了他要开始学习的意向。他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我也一直陪伴着他,让他的生活回到正轨。

    遇上“孤僻”的孩子

    用“闪光点” 唤醒“更美的我”

    面对来自异地他乡的孩子,我总是会多关照几分。因为我发现,大部分异地就读的孩子内心都比较胆怯,性格内向。如果不多留意,这些孩子就是班上的“小透明”。

    班上一个学生卓文(化名)来自四川,内向文静,聪明乖巧。但严重的偏科使她整体成绩止步不前。有一段时间,我多次找她谈话,给她讲“木桶效应”,分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效果不明显。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谈话后她似乎变得更内向了,每次一见面,她都是马上低头,似乎不敢对视。这可如何是好?认真思考之后,我决定想办法挖掘她的闪光点,帮助她建立自信,唤醒“更美的自己”。

    常规的习作课,我将她的作文拿来当范文;课堂上,有点难度的题目,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当她似有想法时,我便及时引导,大力表扬;校内、校外的征文比赛,给予她机会;当她在各次比赛中小有收获时,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

    渐渐地,卓文开朗了不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任课老师都夸奖她进步很明显。

    班主任说

    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只要老师善于挖掘闪光点,孩子们就能真正“发光”。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