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已一年有余,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此,《现代金报》明州教育(理论)联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诚邀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分享自己在各学科作业设计与指导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诸位。 宁波市黄鹂小学 洪晓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真正做到“减负增质”,关键就是解决“作业”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作业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重新布局作业架构,改进作业评价手段,创新作业形式。 一、重树观念,正确理解作业功能“导方向” 新理念需要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作业的数量从“多少”到“提质”。 从教育回归学校的高度审视,作业更需要“提质”与“增效”。因此,教师应该拓宽自己头脑中的作业视野,从框定的作业数量的多少上升到提升作业的“质量”观。把作业研究纳入到教研体系中,让作业成为撬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作业的结果从“对错”到“方法” 传统的作业观念中,作业批改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对”或“错”的甄别。“双减”后,需要教师改变作业批改的固定思维,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求给出正确答案上升到指明方法,从知识的掌握走向思维的展示,让作业成为“以学定教”的重要途径。 (三)作业的功能从“巩固”到“赋能” 传统的作业观忽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双减”赋予了作业“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作业既要重视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又要关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既要激发学生遇到作业难题时的自我鼓励精神、又要唤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有效载体。 二、统筹总量,切实兑现学生作业“轻负担” 作业总量的控制,来自于集体改变,更来自于精准管理。 (一)掌控总量,确保作业“不超载” 学校教导处通过常态作业监控来敦促各年级的总量控制,用“班科协调家庭作业安排表”来整体调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整体运营”,以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科任老师要有“互让”意识,把控作业量“不超载”。 (二)学科平衡,运营作业“时速匀” 作业的质必须适合学生的“肠胃”,必须能让大多数学生吃好吃饱,所以教研组一定要加强学科作业教研。要开展各学科作业类型的时速调研,抽样调查学生作业总时长和难易程度,精准把握各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常态速度,尤其关注后20%学生,不让作业成为压弯学生当日休息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监督管理,作业批改“讲规矩” 学校教务处明确常态化作业监控机制,形成《教师作业批改规范与建议行动公约》,公约明确,作业批改既要让学生看到结果,又能让生明白错的知识点和方法的指导。《公约》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作业批改的行动标准,有力确保了各学科作业的整体运营水准,让作业批改的权力在规矩下运行。 三、优化管理,积极促进作业环节“高效益” “双减”政策中的作业建设,摆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重塑作业行动,改进作业管理机制,让作业在当下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担当。 (一)开展作业教研,在“质量”上下功夫 把作业纳入教研工作。作业教研“三三四”机制,有力提升了作业的“质量”。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确保作业教研落地;三步走:确定责任人、集体讨论、形成个案,大家共享。四研:研整册教学规划、研单元作业分层设计、研课堂作业的重难点、研课时作业设计。从学期的整体视角出发,又从微观的每课时作业设计下狠劲,做到基础知识扎实,拓展知识提升。 (二)允许签字免做,在“关爱”上下功夫 学校建立作业超时免做制度,晚十点不作业。老师第二天进行跟进,并通过谈心、辅导、结对等个性化的温暖举措,变“罚”为“辅”,拉近了师生距离,缓解了亲子矛盾,促进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建设,提升了学生作业的自觉性。 (三)丰富作业形式,在“适合”上下功夫 当前作业形式暴露出诸多弊病,有的要集家长力量才能完成,有的作业会让亲子关系变得鸡飞狗跳。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偏离了作业本身的意义和功能。“双减”的作业要求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适合”上找对路。 优质的作业形式要体现“三有”,即有学生、有学科、有素养。有学生是要让作业形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学生能独立完成。有学科是要让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具有学科味。有素养是要让作业设计要关注到核心素养的考察,情感能力的形成。 (四)作业评价转向,在“增值”上下功夫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作业评价的判断要“准”。通过“三准”让评价增值。准时、准确、准备。特别是要准备多元化的反馈方式,低段可用笑脸、打星等符号;中高段可采用等级、文字、展示性活动等;教师更需要准备好赞赏,作业中“正确”或者“精彩”的回答应给与肯定和推广,通过反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2.作业评价的挖掘要“深”。作业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查找学生的学习短板,而是要通过作业评价深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从作业错题中分析学生要“深”。分析其根源,善于找到改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二从学生错题中分析教师要“深”。教师要思考“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教学”。三是从作业评价中学校分析要“深”。作业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作业被宠爱,例如优秀作业展、个人画展、体育达人秀、三独才艺秀,多样的作业形式成为学生的一种美好夙愿和期盼。 3.作业评价的跟踪要“久”。教师应对学生作业进行持续的跟踪,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学习态度和策略是否得到优化,让作业的诊断功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持续跟踪,从中教师也能照一照镜子,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相长也。 四、完善架构,系统推进作业布置“多样态” “双减”后的作业改进,更讲究架构的合理性,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布置必要的笔头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更需要与学科相通的拓展性活动作业。 (一)阅读作业:整合悦读系列活动 学校结合语文学科,开展悦读节系列活动,把硬生生的阅读任务进行变身,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要求,组织开展诵读小达人、小书迷侃书、小随笔展示、故事大王等活动,变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改善学生的阅读格局。 (二)劳动作业:形成乐劳课程体系 学校因地制宜进行劳动教育,探索“乐善娃”劳动课程的研究,开设三课·三园·三化小学劳动教育,以“回归生活,让劳动脚踏实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科课堂+主题课堂+基地课堂”三课,推进劳动教育的内容重构;盘活“校园+田园+家园”三园,推进劳动教育场所重整;开发自己事自己做、集体事分工做、家里事帮着做、社会事实在做等劳动作业,劳动时空延伸到家庭和社会,让每个学生劳有所得。 (三)假期作业:形成素养整体菜单 学校设计形成“核心素养”假期作业校本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菜单以基础性+实践性+拓展性+创意性的组合式,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五、保障建设,建立常态作业研究“总控台” 学校对学生的作业管理必须一切尽在掌握中,学校通过平台数据监控,成为有效管理的行动密码。 (一)资源开放,在“放权”上下功夫 学校建设云平台、之江汇学校网页等载体,建立智慧资源库充分发挥数据优势、精准优势和个性化推送优势,广纳资源,建立课件集,链接资料集、错题文件包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简单的、低成本的方式,分享给学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差异化教学。提倡 “必做作业+选做作业+升格作业”模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二)错题建设,在“增能”上下功夫 各学科作业能做到“精”,那就能实现“少”的目标。要做到“精”,就是师生都要建“错题本”。错题本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法宝,也是学生个性化练习、复习的聚宝盆。学校利用资源库平台,生成错题集和学生学科知识图谱,降低学生犯错教学时间成本,提升教学质量。 (三)常态公示,在“监管”上下功夫 作业管理关键要在常态化监管上下功夫,一是在校内最醒目窗宣传作业管理制度。二是线上公示,让家长一目了然。双线齐下,作业在阳光下运行,监管得力更助力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更助力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更助力家庭亲子和谐氛围。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业改革更需要与时俱进,科学规划,讲究效率和效果,为“双减”落地做好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