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柴利波代表 |
 |
崔蓉英代表 |
 |
许鹏浩委员 |
1月8日下午,在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体代表差额票决产生2023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教育助学方面,有“新(改、扩)建幼儿园14所,增加学位425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19所,新增学位25000个;开设‘亲青课堂’暑托班班次1470个,服务小学生共计44120人次”等。 说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项目,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们备受鼓舞。从新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巩固“双减”成果再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从“小细节”看“大目标”,2023年事关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让教育工作者更加坚定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 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 “过去一年,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6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6万个。2023年,又一批教育重点工程提上日程,根据任务目标,宁波将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5万个、幼儿园学位4250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宁波市人大代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柴利波深切感受到,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政府的 “托举力”,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教育除了打好“硬实力”基础,“软实力”也要跟上。“优质师资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然而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仍然存在制约,亟待找到应对策略。”柴利波代表这次参会也带来了相关建议。 她提到,近年来,随着我市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进程迈入新台阶。但同时,教师资源的区域性不平衡和校内结构性不平衡还是非常突出,而数量的不足势必影响教师素养的优化,从而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柴利波代表建议,切实加快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保障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落到实处,学位供给要充足,相应教师数也要跟上。建议各区(县、市)都能成立机动教师库,平时加强培训,有需要时可以协调流动,解决各校燃眉之急。 同时,柴利波建议进一步推进“市管校聘”改革工作,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大对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的奖教倾斜力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完善农村新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通过骨干带徒、校际结对、教育共同体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和“派遣制”教师的培训;根据教师发展规律,抓好教师入职3至5年的发展关键期培育工作,建议实施新招聘农村教师先到城区优质学校代培制度,助力其业务能力快速提高,使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得到优化。 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 给职教人注入一剂“强心针” 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崔蓉英非常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23年“任务单”,她注意到这么一句话:“完善中高本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建设省一流技师学院,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顿时振奋无比。 “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有利于统筹盘活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原有职业教育的局限性,为职教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更有学头、盼头和奔头。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融合,有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产业生力军。”从事职业教育20多年的崔蓉英代表欣喜地说。 她认为,此次会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表述,释放了积极的信号,给宁波职业教育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她建议未来贯通专业的选择要立足于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需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崔蓉英建议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将各自的教学平台及师资进行共同分享,共同设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再加上企业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制定技能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议从这三个方面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双减’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宁波市政协委员、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书记、校长许鹏浩对这些教育热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他认为,下一步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打造数智赋能教育场景。推进学校“数字赋能改革实验校”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以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教学,实现作业个性化分层;要强化学校信息技术课落地,开展中小学科创大赛活动,提升编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建构小初高科技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培养宁波科创人才奠基。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富计划。通过中小学校教共体建设、集团化办学、教研员联校、乡村学校振兴等行动,共享师资、教研、课程、文化、活动、学生培养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多方位提升“双减”成效。要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可引入校外白名单机构共同开发,提升课程质量;要创新校内活动平台,建构五育融合的学生评价体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重视真实情境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实现减负提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