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年度盘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2教育生态

有艰难,更有温暖与力量

疫情下的研考。
孩子们的居家学习生活也有声有色。
老师们克服困难进行线上教学。

    ■开栏语

    2022年已渐行渐远,但这一年的很多事我们不能忘记。

    这一年,疫情的阴霾始终不散,庆幸的是,校园内外守望相助,师生们用智慧、勇气、坚守,演绎出一堂堂精彩的抗疫之课;

    这一年,“双减”落地一年,课后托管、课堂改革、作业改革,老师们创新课堂教学,给孩子们减量增质,让学校重新成为教学主阵地;

    这一年,“教育共富”成热词,老师们跨山越海,有的支教援教,有的“跟岗”取经,尽力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

    2022年的教育故事有很多,那些感人的、艰难的、温暖的、热血的,都值得我们铭记。今天,我们记录这些,旨在给迈入2023年的脚步增加力量!

    

    教师守望相助,为学生尽力营造安心学习的环境;学生们因为这段特殊经历,成长成熟……当大考撞见疫情,广大考生全力逐梦,相关部门竭力护考!2022年,很不一般,疫情笼罩下的教育生态有点艰难,但更有温暖与力量!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居家学习生活

    也要有声有色

    猝不及防的疫情让大家的学习生活发生变化,打乱了正常的学校教学计划,线上教学时不时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如何让孩子们居家学习效率更高、宅家的学生生活有声有色?各所学校在新的教学形态下作出积极探索。

    2022年3月,新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疫情阻挡了宁波前湾新区部分孩子上学的步伐。老师们动足了脑筋,为孩子们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居家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孩子们探索科学的积极性,宁波杭州湾新区滨海小学的科学组老师们结合科学教材,给各个年段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动手作业。三年级学生的线上课程是《我们的过山车》。孩子们在学习了过山车的设计特点后,在家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拼装制作。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是《建高塔》,孩子们就地取材,用牙签和胡萝卜进行搭建,别看结构简单,一不小心可能会前功尽弃。科学任课老师王璐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希望能在设计、制作、评价、优化改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优秀的“小小工程师”。

    教师们拧成一股绳

    在疫情中守望相助

    体温38℃以上、甚至39℃以上、浑身酸痛、咳嗽……年末的这一波疫情,感染的老师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阳”了以后依然坚持正常线上教学,他们守望相助,让教学生活在非常态中也充满了温暖。

    “我今天也发烧了,浑身酸痛,头昏脑胀,喉咙有点痒,但还没有你说的刀片割喉咙似的痛。”英语老师王丽吉说。“你还处于第一阶段,我已经进入恢复期了。”数学老师毛盼盼说。“放心,有我撑着,实在不行我包班,我带他们自习。”历史与社会老师王卫栋说。

    这是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903班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相继“中招”后,聊天群里的一段对话。大家商量,如果上不了课,其他班级的老师们可以在直播时连上903班一起上课。

    同样,守望相助的情景也出现在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王麒铭是该校初三年级的英语教师,阳了后,他怕强撑着上第二天的第一节课会影响教学状态,于是便找同事求助。“没问题的,你上下午的课吧,上午多睡会儿。”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王麒铭便放心地睡了个好觉。虽然到了第二天,他也没有好转,但是下午上课的确给了他一些缓冲的时间,尽可能以最好的状态给学生们上课。王麒铭表示,虽然发烧、喉咙痛的症状很难受,但好在所有老师都拧成了一股绳,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可以和其他老师换课或者调班。“我们老师之间经常互相鼓励,这是一个难关,只要我们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坚持下去,冲出‘毒圈’。”

    这段特殊经历

    加快学生成长和成熟

    这段特殊经历,加快了学生们的成长和成熟。2022年4月19日,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结束了7天的校外医学隔离观察,陆续转运回宁波市和学校继续进行健康管理。那段时间,校外隔离的万里师生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同学们在离开前都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学子自发用手写信、手绘等形式,纷纷表达对隔离点工作人员的感谢。有老师感慨说,特殊的经历加快了学生的成长和成熟,使得学生能更好地践行责任和担当。

    在家上网课、做作业,还要做饭、洗衣服……这是12月下旬象山县定塘中学初三学生李雨菡的一天。因为妈妈“阳了”,爸爸忙于工作不在家,家里还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妹妹。她默默承担起“长姐”的责任,除了完成学业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家务劳动。“感觉一天很忙,但我又觉得有些骄傲,因为疫情让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圈,我也可以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希望在我的照顾下妈妈能够早日‘阳康’。”懂事的李雨菡说。

    当大考撞见疫情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2022年有两场疫情下的大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22年1月初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和前不久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

    当大考撞见疫情,广大考生全力逐梦,相关部门竭力护考,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应考尽考”四字看似简短,但落实着实不易,整个过程很难,但结果很暖!

    2022年1月6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举行。我市有6.5万余名考生报名参加学考选考,其中学考6.7万余科次,选考9.5万余科次。为落实“应考尽考”政策,我市教育部门携手公安、卫健等多个部门,在全市各个隔离点设置了多个“特殊考场”。

    在1月这场疫情的风暴中心北仑考点,为做好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考生护航,北仑区教育局成立了学考选考工作专班,下设7个专项工作小组,统筹各项考务准备工作。最终,北仑全区共有4567名考生报名参加考试,还有510名区外考生在北仑借考。

    在12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宁波有2.1万名考生参加,分布在11个考点717个考场。

    这次研考是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的首次全国性大考,考生人数增加带来的组考压力和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让考试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解决我省滞留省外或省外滞留我省考生的赴考困难,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两轮跨省借考工作,为7400余名借考考生集中转运近8000份自命题试卷,涉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宁波共有807名省外考生借考,宁波市教育考试院为他们设置了单独考点,做到本地考生、借考考生分类施考。

    此外,教育、卫健、疾控、公安、宣传、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等部门和各考点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不遗余力地构筑起“防疫保考”的严密防线,特别是卫健部门,指导并参与考场防疫工作,为考生们保驾护航。

    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但艰难中蕴含温暖与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