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

    回望三年来的抗疫之路,我们历经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初次面对新冠病毒时的惊慌和恐惧,“全城静默”时孤坐家中的彷徨和不安,排队核酸时遭遇到的暑热与寒风,还有不幸感染时身体的病痛和折磨……摆脱新冠病毒的侵扰、不再回到过去,是我们当下的热切心情与深切渴望。

    如今,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2022年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正式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并且从2023年1月8日起,将原来实施的“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那么,“乙类甲管”与“乙类乙管”仅一字之差,区别到底有多大?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防控措施后会出现哪些风险?又该如何有效防范?让我们一起来解惑。

    主讲人

    宁波大学医学院

    陈晓薇(教授)

    潘晨(研究生)

    参考资料:新华社

    新冠病毒感染“乙类甲管”和“乙类乙管” 区别到底有多大?

    从发现到报告的时间要求来看。“乙类甲管”传染病,像有极强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和肺炭疽等疾病,责任报告人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对“乙类乙管”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从隔离措施来看。“乙类甲管”传染病对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或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乙类乙管”则视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范措施。从场所的管理来看。对已经发生“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特定区域的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而“乙类乙管”则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新冠病毒感染为什么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是我们的战术策略。不论是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都经历了从“乙类甲管”向新的管控措施转变的过程。如今,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战场,这就势必要求我们调整姿态、采取新的应对方法。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从“对手打法”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病死率低,“对手”相比过去确实越来越弱,更低的致病性、更短的潜伏期和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将是变异大方向。从“个人武装”来看,随着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人群免疫水平也水涨船高。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普及的疫苗接种为我们抵抗病毒侵害筑起了一道防护墙。还要从我们自己的“弹药库”来盘点,医院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医疗资源和分级诊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新进展,医务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防疫经验,尽管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但整体“抗压力”“战斗力”是杠杠的!

    因此实施“乙类乙管”,是根据病毒变异、疫情形势,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做出的决策;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实现疫情防控、资源平衡和社会发展的最优解法。

    政策调整后会出现哪些风险?对核酸检测会作出什么样的调整?什么情况下有必要做核酸检测?

    由于调整后不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短时间内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在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在调整初期,我们难免会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产生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对健康的危害,造成恐慌心理。

    “乙类乙管”后,不再进行区域核酸检测。首先,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感染的一个手段,患者在就医的时候,医疗机构需要进行明确诊断时可以采用核酸检测。其次,对于养老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聚集的场所,核酸检测是对这些人健康监测的手段。对于大型企业等重点场所,核酸检测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测手段。其他人员完全采取愿检尽检的方式,可以选择核酸检测,也可以在家里自行抗原检测。国家也多次强调,各地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核酸采样点数量及规模不变,满足愿检尽检和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等核酸检测需求。

    政策调整后,个人如何管理好自身健康?如何有效地保护好家里的长辈、孕妈和孩子?

    首先个人应该坚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出门全程佩戴防护口罩, 尽量少前往人口密集的场所。家里可以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在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如发热咳嗽等,可先进行自我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可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家里的长辈、具有基础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孕妈、婴幼儿是重点保护的对象。高龄老人可能因腿脚不便或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没有接种疫苗,因此感染后更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多项科研结果已经证实,全程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如果符合疫苗接种要求,应当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对保护重点人群的健康极其重要。

    若是家庭成员感染,在居家治疗期间应注意佩戴口罩,与其他人错峰用餐,加强室内通风。如有条件,可以安排感染的家人单独居住一个房间。其他家庭成员如果无法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可以做好手部卫生和共用区域的消毒,尽可能减少接触病毒。

    所在的社区和村镇应做好风险沟通和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用药、垃圾处理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使我们用理性和平常心应对新冠疫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