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政实校区 张晔莲 统编版教材已经在小学各年级全面启用,教材安排了多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如何解决这类课文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现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为例,来谈一谈用好课后习题,单元整体推进学习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溯源教材资源:了解“为何学”,领会学习意义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为单元篇章页,整个单元内容围绕人文主题“革命岁月”而展开,集中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四篇课文,描述了抗战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长河中呈现的典型事例,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统一、为国舍身取义的革命情感。在课后的阅读链接和语文园地中也有《毛主席在花山》《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 等许多有关革命岁月的文章和片段。 将这些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的文章和片段编排于一个单元,编者的意图主要是: (一)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 统编教材第一个核心理念及特点是语文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不是对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教材对于立德树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十六年前的回忆》等40余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对于这类课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发挥课程功能,开展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版教材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采用分散与集中的方式,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由单篇逐步向单元过渡,结合语文园地和语文实践活动,从利用单篇初步了解、感受革命传统精神到迈向主题单元如“责任与担当”“爱国之情”“多难兴邦”等的立体、深度的学习。 (三)加强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版教材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了各年级的相关内容中。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中,同样应重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基于语文立场和儿童立场,坚持以语言积累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能力点,落实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努力用语文的方式和实践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在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上的审美情趣。 二、比对课后习题:明确“学什么”,切准学习目标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灯光》,那么学生需要学什么呢? (一)习题设计体现语文要素 统编版将这四篇文章集中编排在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统一为“革命岁月”,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统编版“革命岁月”单元的课后习题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第3题为“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习题旨在体会课文中运用群体描写和个体特写的形式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方法。《开国大典》课后习题第2题则为“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同样旨在体会以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方法。 (二)语文要素不同程度落实 对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运用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方法”,以往学习是零散的,没有进行重点专项学习。 为此,学习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表达情感的基础上,重点习得抓“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能力。如《七律·长征》需要适当点拨提升,《狼牙山五壮士》已经按人物群体角度学习过两处歼敌场面,则应提升到点面结合层面进行比较。《开国大典》重在迁移运用“介绍阅兵式中的某一个场面”,《灯光》需要注意从场景描写角度去体会蕴含的感情。 (三)精准确定整组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版本教材、前后几课课后习题对比和学情分析基础上,逐步可以形成这样的学习构想,即利用课后习题整合优化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以单元整体设计学习。整个单元的学习主要目标是达成单元语文要素,同时制定单篇课文学习活动目标,将每篇课文的学习有机、系统的融合起来。 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目标为“比较中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开国大典》学习目标为“批注中体会情感,学习用点面结合来写阅兵式场面的方法,并创造性尝试运用”,使单篇课文学习目标既有与单元主要目标一致的共性,又有每课一得的个性,以改变单篇学习目标中面面俱到、各自为政的弊病,避免“篇”和“组”脱节的弊端,将每篇课文的学习有机、系统的融合起来。(见下图) 三、巧借课后习题:扎实“怎么学”,推进学习活动 在单元整组学习目标的统整引领下,打破原整组课文编排的学习顺序,将课后习题与课堂学习融合起来,合理转化为学习活动,整体推进学生学习。 (一)打破课文编排学习顺序 学习功能更大化 整组课文的学习立足语文要素的更好落实,将课文学习顺序进行调整重组。首先重点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两篇课文,利用《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第3题和《开国大典》课后习题第2题来开展互文学习,使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有深入学习,接着学习课文《七律·长征》和《灯光》,旨在拓展延伸。打破课文编排学习顺序,使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引领下,更好发挥课文学习功能,使课文学习功能更大化。 (二)将习题转化为学习活动 学习支架动态化 课后习题是学生学习静态的学习支架,教师应根据学情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将静态的学习支架,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活动,将课后习题与课堂学习融合起来,推进学生学习和落实语文要素。整个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根据课后习题共设计六个主要的学习活动,如《七律·长征》利用课后习题第1、2题转化为学习活动“以点带面,理清内容,感受情感”,《灯光》一课的学习利用课前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理解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 (三)单元整体推进学习活动 学习达成系统化 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推进过程逐层开展,《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主要的学习活动是“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迁移运用”,《语文园地·习作》学习活动是“观看阅兵式,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活动推进中同样呈现了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系统落实。学习活动推进除了要在单元整体设计上要体现坡度,在单篇课文学习活动的展开中同样需要由浅入深。如在《狼牙山五壮士》学习活动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将思维方式主要分成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设计了几个层次的学习:(见上图)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迈向高阶思维的训练,更好体会了通过群体描写和个体特写的表现形式来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的好处。另外,在学习活动推进中将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追求从教过走向教会,从学过走向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