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年俗知多少?

1月14日上午,在被誉为“宁波第一长寿村”的梅林街道河洪村,一场“才聚梅林,情满小年”的迎新春活动聚拢了近百位游客、村民,千年历史文化古村顿时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通讯员 蒋攀 胡余灶 尤才彬 供图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你还记得新年的各种喜庆习俗么?

    据清代顾禄的《清嘉录》里记录的十二月与正月习俗有86项,《清嘉录》以节令民谚为标题,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地方风土人情,并大量征引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情趣,堪称中国民间岁时节令的百科全书。知堂先生说:“我们对于岁时土俗为什么感兴趣,这原因很简单,就为的是我们这平凡生活里的小小变化。”《清嘉录》主要记录以苏州为主的吴地习俗。不过顾禄也说了“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次及辇下。若他省别府,偶一援之,以证异同而已。”

    宁波的旧时年俗也是非常丰富,从小年祭灶起到元宵灯会,各类民俗项目非常繁多。现在许多旧风俗有些已不流行,但过年的主题“团圆、亲情”永远不会变,本文据《宁波市志》记录风俗择要讲述一些。

    主讲人

    周东旭

    宁波文化旅游研究院

    祭灶

    祭灶,在腊月廿三夜,送灶君上天汇报事情。相传灶神每年于十二月廿三日夜上天向玉皇大帝奏陈一家善恶,至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罚恶,或赐福,或降灾。旧时的大灶上,总有一张被烟火熏成焦黄的灶君神像。灶神像一般就是一张纸,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左右联谓“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

    不过现在乡村的灶台上,有些是绘在瓷砖上直接贴上去的。现在的城市厨房,用的是燃气灶,灶神也几乎无处安身,只能意思意思。祭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摺神马,焚香燃烛。相传灶神曾向玉皇大帝告酒神浪费民间粮食,一次玉帝下凡,畅饮人间美酒后,判灶神错告,罚其永远不得享酒。祭灶果数量虽少(一袋一斤),但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口。祭毕,将旧的神祗和纸马焚烧,谓“送灶”,祭灶果则由孩子分食。旧时,孩子的零食非常少,所以祭灶果也是小朋友非常企盼的糖果之一。

    掸尘

    “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做点心,廿七廿八回家门(指长工)”,掸尘就是家里的一次集体大扫除,要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清洁卫生工作,现在依然流行,不过现代人住高楼大厦,相对比较干净。许多节俗前都要做一些卫生工作,大概也是以节俗方式提醒老百姓打扫卫生。尘者,陈也,也有去陈迎新之意。

    谢年

    谢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

    鲁迅小说《祝福》就是以年底谢年祝福习俗串联起祥林嫂的命运。谢年对祭祀用的器皿用水冲刷,甚至将木祭盘用糖水洗过。谢年前,家庭男主人即主祭者要沐浴更衣。各种禁忌甚多,首要的是里外活计均要男性操办,女性只能烧火和谢年后洗碗盏。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二天。摆设,以富庶人家为例,在中堂间前(面朝堂屋)用两张八仙桌合拢作供案(横摆),供案后置靠背椅一至三把,椅背挂“南朝一切圣众”神祗纸,有的加“文武财神”。神祗纸两角各夹香一股,在香间悬长串纸元宝。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有全鸡(公鸡)、全鹅(不得用鸭)、猪头(称“利市头”)或整刀肉,满盘高叠年糕。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寓意有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增加水果、干果。置酒12杯,遇闰月放13杯,酒2壶。桌上祭器有“镴制五事”。当天色刚暗时,点燃写有金字的红烛一对,主祭者三跪九叩三上香,屏声静息,祈神降福,俗谓“闷声大发财”。祭毕,割下些许小块鸡肉、猪肉供品掷上屋瓦,谓“请瓦上将军”。

    除夕年夜饭

    岁末,叫“过年”。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易门神,贴春联,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意“年年有余”。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头下。

    现在年夜饭后,基本看看“春晚”,手机抢抢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元日。

    这一天,家里人多数会早起,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新鞋一定是未下过地的,说是穿新鞋,一年可以脚轻手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几乎天天穿新衣,对新衣的向往也基本没有热情了,不过老辈人还是会准备一身新,对于孩子则更是如此。男主人起床后,口念吉词先开门。在门口,会放三个炮仗,叫作“开门炮”,准备的时候,必先“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即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早点睡,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拜岁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迎财神

    初五,相传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宁波旧时经商的人非常多,常有“无宁不成市”之说,商人格外信财神,“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其实初五开市,意味着部分人已开始上班,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后,年就基本过圆满了。

    现在交通方便,通常打打电话拜年,或是上门看一看坐一坐聊一聊即回。吃饭都选在酒店,省去家庭主妇洗刷备菜之辛苦。至于禁忌,也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家并没有如此多的讲究了。城市里的人口,在过年的时候通常外流,所以城里不如乡村热闹。

    年糕和汤团

    说起带“年”字的食品,年糕必排第一位,而且宁波人的水磨年糕是出了名细腻柔滑,从稻作文化上来说,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便有人工培育的水稻。过年做年糕,也是丰收的喜悦。年糕,寓意年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做年糕是邻里互助式的,旧时单门独户很难完成这种需要花大力气的食物。舂年糕,必须由力量强的男人来。“阿黄搡年糕,吃力不讨好”,是宁波人对好心办坏事的揶揄。

    现在,传统的年底邻里聚在一起捣年糕热火朝天的氛围,已经很少见了。假期里组织小朋友们做一研学活动,偶尔可以体现一下民俗博物馆里的捣年糕。

    汤团,是小吃点心里冠以宁波命名的。宁波汤团以水磨糯米粉和猪油芝麻馅最为有名,春节时吃碗汤团也是极为甜美的事,但汤团的粉和馅,都需要年前准备好。吃的时候,临时可以捏几个。“雪白一潮鹅,人客来咧赶落河”,人客是宁波人对客人的称呼。待客以汤团。细腻软糯,香甜可口,都深深地留在宁波人的记忆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