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宠溺或苛责孩子 “小毛病”可能埋下“大隐患”

    “所有的问题儿童都可以从其家庭找到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链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这是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骨干班主任施亚琴老师认同的一句话。从教29年来,她越发感受到家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很多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问题,若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 “小毛病”可能埋下“大隐患”。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特邀班主任

    施亚琴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教育集团骨干班主任

    孩子的故事

    “把学习搞好就行,家务活不用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语出自《论语·里仁》。接管新班级没多久,在一堂晨会课上,我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叫小凯(化名)的同学站起来说:“上学路上,我看见有清洁工在清除垃圾,他们身上很脏,灰头土脸的。如果不好好学习,我就会像他们一样,干又脏又累的活。奶奶也说,小孩子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家务活不用干。所以我努力学习,这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话语一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我正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处理这个棘手问题时,铃声响起。为了不影响其他老师上课,我灵光一闪:“对于这种观点,其他同学可能还有不同的看法,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我们继续探讨。”不讲对错,给孩子留出时间,独立思考。

    我的介入

    让班上孩子自由讨论,树立正确劳动观

    小凯同学平时还算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下课间隙,我电话联系了孩子的妈妈,并找班上同学侧面了解。

    原来,小凯奶奶非常疼爱孙子,什么活都不让干。久而久之,小凯养成了娇气、不爱劳动的坏毛病。每次轮到值日时,不是找各种理由推脱,就是敷衍了事,甚至还出现花钱请人扫地的情况,被前任班主任发现后批评教育才制止这种行为。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意识到,树立孩子正确劳动观迫在眉睫。

    那天道法课,围绕小凯同学提出的“清洁工不贤”,我让班上孩子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清洁工人用劳动美化环境,是城市美容师。”也有的孩子表示:“清洁工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我们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奉献精神,就是‘贤’。”

    小伙伴的发言对小凯有一定的触动,我注意到,这堂课他一直抬着头,专注倾听大家发言。趁热打铁,我引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告知孩子:一个人心中不应该只装自己,还应该想到别人;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一颗高尚的心,就值得我们尊重。我还举例了山东九旬老人靠捡破烂捐助百余贫困学生的故事,润泽孩子们的心灵。

    他的改变

    对劳动不再排斥,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

    当然,孩子意识行为的转变,光靠一堂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配合。和小凯妈妈沟通中,我发现这个年轻家长也希望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试着跟小凯妈妈约定:每天给孩子布置劳动作业,哪怕分一下筷子,端一次菜。另外,与小凯奶奶的联系也不能少,先夸夸“家有老是个宝,小凯有你这个奶奶真幸福”,再提一个中肯的建议,“孩子参与劳动有利于智力发育”“爱干活的孩子更聪明”,帮助家长树立“大教育”观念。

    那阵子,学校举办“劳动小达人”活动,每班选出5名代表参加,级段安排的项目是——美好生活“叠”出来。于是,我将孩子们在家里叠衣裤的视频放在班级群里,并嘱咐小凯妈妈给孩子观看。这激起了小凯的好胜心,一向对劳动不屑的他,竟然主动报名参加,还拿到了前五的好成绩。当他拿着鲜红奖状的瞬间被定格时,完美走完了第二步。

    后来,班级开展“绿化补种”等志愿服务活动,小凯也都积极加入。骄阳下,他乐呵呵地给原本裸露的土壤重新“穿”上绿色新衣,手脏了,裤子脏了,没有喊累、喊苦。一个曾经对劳动、对劳动者完全排斥的孩子,正在悄然改变。

    孩子的故事

    一点就炸的“小霸王”

    在班上,明明(化名)是个不好惹的“小霸王”。别的同学在走廊上看了他一眼,他说人家的眼光不怀好意;站队时别人不小心蹭了他一下,他说别人是故意的,挥手就是一拳;上课更是随心所欲,一点就“炸”,让老师头疼、同学害怕。

    这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有些特殊,爸爸常年在外,平时跟着妈妈生活。每次打架,我和明明妈妈交流,她都是一个态度:我家孩子在家特别听话,特别孝顺。和同学打架,肯定是别人触碰了孩子的底线。明明妈妈的态度,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

    同时我还发现,孩子手臂上乌青不断,再三询问才得知是被妈妈打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让我陷入沉思。

    我的介入

    “投其所好”,放大孩子的优点

    针对明明的情况,我与学校心理老师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定期观察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提出合理意见。

    其实,转化明明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他的母亲。面对孩子,好的时候爱得要命,但“恨铁不成钢”时,又把平时积压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动不动打骂,导致明明潜意识里认为“拳头”就是“硬道理”。而他妈妈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认为学校老师在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于是,每当明明与同学出现矛盾,我都用视频拍下来,给他妈妈看。同时,我再三跟明明妈妈强调:家长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问题慢慢讲道理,不要动辄打骂,对孩子不好。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有效的,沟通多了,明明妈妈的态度也有了转变,懂得稳定情绪,学会倾听。

    班级中,我有意识地放大孩子爱阅读、心思细腻的优点。班级有个文化墙,定期粘贴学生作品。我故意把几篇作文里的字打错,句子也写成病句,然后叫来明明,我跟他说,自己没时间仔细检查了,傍晚得上墙,可不可以帮忙校对一下。明明很意外,一闪而过惊讶的表情,随后表情冷漠地拿上作文纸转身离开。

    令人惊喜的是,放学前,明明出现在办公室,把作文纸交还给我,作文中的几处错误都找出来了。我真诚地向他道谢,重新打印,上了班级文化墙,后面还写了校对作者的名字。

    第二天,班上同学看到明明的名字吃惊不已。在晨会课,我把事情的始末说了一遍,再次向明明道谢。我还提出,以后这样的事情交给明明负责。这时,孩子的脸上不再有抵触情绪。在这之后,只要有学生习作上墙,或是美文欣赏,明明必是我的得力助手,我也趁着每次校稿之际,借书或送书给他,看书的他最为安静。

    他的改变

    收起了身上的“刺”

    老师、家长的温柔以待、同学的认可……周围环境的变化,让明明收起了身上的“刺”。我与明明约定,遇到同学之间的矛盾,要先告知老师,绝不可以动手,由老师出面解决;心里不舒服,可以找心理辅导室的老师。他一次次的点头,就是对我所做努力的最大认可。如今,明明已顺利毕业,看到他的进步与成长,我欣慰之余是更多祝愿。

    班主任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当了近30年的班主任,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能只有成绩,还要有成长。我们不难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让人时常隐隐作痛的心病。所以,守护孩子心理健康,不仅要求我们要做孩子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还要我们成为孩子的心理医师,唯具如此,孩子才会在健康人生道路上迅速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