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技术应用 改进幼儿探寻作物研学之旅

    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东莺幼儿园 陈儿

    幼儿入园后不断参与探物活动,大班时期探究能力快速提高,但在探物体验中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多只是获得探物的表征感知。作为探寻作物研学活动,可以尝试通过用数字化技术让幼儿悦察探物方向、悦知探物发现、悦享探物实践等,以“数字化技术+探物”的理念,让幼儿在探寻作物活动中体验研学。

    一、以技术追随兴趣让幼儿悦察探物方向

    幼儿对什么农作物感兴趣?想要了解什么?需要哪些支持?老师以数字化技术追随幼儿视角收集数据,使其在开放氛围中自主探物、自主生长,这是技术探物活动的奥妙之处。

    (一)云宣传:察探物喜好

    在班级群、公众号等云宣传幼儿对农作物的喜好和认知。递增的农作物资源、现代工具、探物影像推进探物成效,其他观探者能间接获知;多样化项目、可视化探物进程与评议,不断激发幼儿探物意愿、寻根究底。

    线上调研数据分析,各年龄段幼儿一次持续探物时长不一、男女孩略有差异。大班幼儿对农作物的探究兴趣较其他年龄段浓,但大多情况下却盲目观察、思考较表面、缺乏质疑意识、语言表达简单无逻辑,47.2%男孩、60.6%女孩自主探物。

    (二)云调研:察探物内容

    调查幼儿感兴趣农作物,梳理数据明确研学内容。云调研发觉小班幼儿对果树、果子、果干等感兴趣;中大班幼儿对树的枝、叶、洞等自然现象好奇;大班幼儿对农作物更感兴趣,会寻资源、查资料,因此将有一定探究深度的农作物宜作为探物项目。

    笔者梳理幼儿收集的农作物资源,了解到近一半幼儿家人种植的玉米、水稻,芋艿、番薯等多种农作物正处生长期。之后大班幼儿兵分两路开放式行动:一部分去乡下亲戚家田里探物,另一部分去野外农田边探物。探哪个农作物不作约定、因情而异,可独创性探究农作物。

    (三)云计划:察探物方式

    “老师,怎么去探农作物?”其他幼儿说想法。琳琳说“我背个包装零食,玩累了可以吃。”芳芳则表示“不对不对,又不是去玩游戏。”东东说自己“带小锄头去挖东西。”凡凡要“带篮子,去摘田里的东西。”

    该准备什么呢?这时佳佳提出“玩游戏做《游戏计划》,探物前也做计划。”之后分组讨论:谁一起去?去哪里?怎么去?带什么?泥土种的探究什么?水生种的探究什么?怎么体验?每人记录《探农作物计划》,组内交流、班级群云端商议并整理云计划,其中隐含《四类探究力发展目标》(见右图)与实地体验相结合,实现了将思考转化为实践的课程目标。

    二、借技术革新行动让幼儿悦知探物发现

    孩子们按照《探农作物计划》根据实际调节,个性化开展探寻、观察、体验并记录。融合数字化技术的传感、智能、通信、声影像等功能,使探寻农作物呈现可视化、镜头化、再现化特点。

    (一)多维拍摄:播放时挖掘探物认知深度

    根据自然教育理论的第一步,国庆期间家长陪伴幼儿去田野寻农作物,看着什么都新奇。看看玉米比自己高,打听到“不长玉米须就不会有玉米粒。”冉冉拍了玉米须、玉米杆,又拍了玉米棒、剥下的玉米粒。恒恒发现“毛豆像鞭炮一串串的。”拍了带毛豆角、植株、剥开的毛豆,还整株拔起来拍。

    原来幼儿探寻农作物时只能感知眼前的情景,自管自玩、不知后面情况。现在探物活动期间,家长多角度拍摄,可让幼儿观看后察觉眼前、背后等全方位探物情境。而不同孩子不同的视角,他们探寻农作物的认知也不同。

    (二)特写推送:回忆时传达体验技巧准度

    幼儿虽然力气不大,但仍在田野向爷爷奶奶学样农作。对于劳作技巧准确、或创新点,家长用手机特写拍摄、推送到群屏幕,引发幼儿关注所用技巧,寻找正确方法。

    镜头特写了悦悦用小锄头翻土、给大蒜泥土压实,祺祺双手拔蔬菜、摘橘子,凯凯手握锄头挖番薯。还有拔萝卜、摘毛豆、瓣玉米等等。不同孩子的劳作物体、劳作过程和技巧都各具独创性。这些被镜头一一定格场景、记录内容,推送后使多样体验技巧得以保存、传达。

    (三)跟拍云存:保存时发现探物信息广度

    冉冉观察黑网下出土的嫩菜苗并同步跟拍,了解到黑网保护菜苗在秋冬季不冻死、不被鸟吃。桐桐好奇跟拍埋土里的芋艿、番薯。“水里的茭白会淹死吗?”“为什么丝瓜、苦瓜在架子上爬藤?”不同好奇点、探物各具独创。同步跟拍幼儿探物过程、农民答疑解惑等,分门别类保存到“电子探物库”。大家点击资料获知同伴所探农作物、劳作体验和发现,视听觉双重感知,仿佛身临农田探究。

    幼儿探农作物链接数字化技术,即关注过程又知晓结果,即可视又灵活呈现。助推幼儿深入认知所探农作物,从徘徊在农作物特征的表面感知到内在关联的深度认知,从一人探物到多人获知。

    三、媒介助力分享让幼儿探物有效果

    云平台承载量大,上传方便,可随时随地观看,为幼儿探物能力展现搭建支架,进一步提升家园间资源共享、互通,突破纸质、口口相传的局限。

    (一)即时上传:提高实地探物复合率

    同主题、多形式的多位幼儿在田野的不同空间、不同场景进行探究农作物活动。期间家长随时随地跟拍该探物视频,即时上传屏幕复盘再现,引起幼儿关注实地探物情境、思考探物所获。

    幼儿摘玉米、拔茭白、掏花生、挖番薯等,家长们用手机跟拍后将照片、视频等内容随即上传,借助班级圈这个云端平台,打卡展现、影视传递“探物经历”个案。幼儿关注各自探物状态、技巧应用,交流思索后令探物获知更丰富。

    (二)主体直播:提高探物研学自信力

    探农作物中,家长同步拍摄、幼儿化身探物主播,一边探究一边解说什么农作物、怎么探究、发现了什么。

    桐桐来到水田旁,边指茭白边介绍,“茭白是一种水生植物,它喜欢比较温暖的水里。”睿睿在菜园边指边介绍小青菜怎么生长。还有,溪溪在稻田边接触水稻各部位边直播解说。乐乐直播介绍玉米各部位、掰玉米的经历。诺诺直播介绍番薯叶、藤,以及挖出土的番薯。

    这些直播视频通过云端传输在班级群。这即是孩子们探农作物的一次直播展示、劳作历程的一次分享,也是同伴间交流探物的一次机会,向他人习得经验的一个契机。

    (三)云端展现:提高亲子同探趣味性

    活动获得家长认可和支持,亲子田野寻找农作物、探秘生长、拍照影像传班级群,云投票后推选出2-3户农作物项目,后期剪辑成完整版在公众号传播。随时云观赏探农作物项目、场景真实可视,云推选奇趣博物奖、卓越项目奖、细观深探奖、持久钻研奖等。全园80%参与此活动,留言交口称赞、关注者不断攀升。

    虽然亲子探寻农作物种类不一、体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寻找农作物、观察外表、咨询农民、学样体验劳作,都是其学习的一种选择、劳动素养的一次培养、农作生活的一条路径、自我成长的一次经历。借助现代媒介,使幼儿探农作物活动的从田野场所到即时上传分享、从现场交流到主体直播解说、从现时探究到云端延时展现,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园内外联通、线上线下互通。

    回顾本次探寻作物研学活动,以数字化技术了解、梳理“探物兴趣”是儿童探物研学转变的基础,革新、实践“数字化技术+探物”是儿童探物研学转变的措施,支持、互享“数字化技术+呈现”是儿童探物研学转变的成效。幼儿主体参与数字化技术融汇探寻作物的体验,是融合实物体验与数字化技术,过程再现、虚实结合的学习新样态;不断推进幼儿先探讨作物、后亲历探索、再共享探知,获得完整的、深层的认知观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