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幼儿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微主题博物馆”项目为例

图1 “微主体博物馆”项目学习研究思维导图
图2 “赏中习”文化体验模式图
图3 “做中习”生活考察模式图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地幼儿园 陈虹萍

    摘要: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是主动寻求学习活动中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及组织形式突破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幼儿园“微主题博物馆”为例,识别幼儿园周边社会资源,建构儿童“微主题博物馆”,通过项目活动实践探索,聚焦幼儿经验、学习品质与思维品质的形成,进一步助推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园本课程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项目化学习;创造;微主题博物馆

    一、幼儿园“微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远不止静态预设的课程内容,是儿童多感官体验和自主探究中生成,没有儿童参与活动,就没有真正园本课程。因此,展开一项完整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行动式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园东临鄞州区区政府;东南面与鄞州公园、宁波博物馆、周尧昆虫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隔路相接;北面有配套齐全的商业街;周边1.5公里内优质教育资源充沛,为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源于幼儿好奇心强的探究天性和向社会要资源的教育趋势,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构建了“微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这是一种寻求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组织方式上突破的自主探究型学习方式,从幼儿经验、学习兴趣、认知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园所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创设微主题博物馆,通过自主探究、作品创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开展体验式学习。

    “微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以幼儿兴趣为始、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以行为认知实施展示,聚焦自主深度探究,激发儿童自主成长的力量。它更注重师幼之间协商与对话,在了解幼儿个体需求基础上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良好环境的创设者。同时,幼儿园“微主题博物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与创造,强调对儿童兴趣的尊重,在深入探究、记录、图文表征、作品展示等从不同角度指向儿童的主体性,更体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二、“微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实施路径

    (一)建构:项目化课程体系形成

    “儿童微主题博物馆”有别于一般的成人博物馆、体验馆。研究者发现并确立儿童博物馆独有特点,制定以“三乐”发展目标、“三维”平台、“三习”活动方式及“三一”评价方式构成完整的微主题博物馆课程体系(见图1)。

    1.“三乐”目标体现整合性。“微博物馆”目标制定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注重五大领域目标渗透与整合,构建“三乐”发展目标。

    2.“三维”平台体现多元性。儿童微主题博物馆的内容广泛且多样,涵盖自然、社会、文化等元素的内容。根据博探自然、博赏文化、博享生活三个维度,将9个“体验式园博物馆工坊”、6个“主题式探究班级博物馆区”进行互通呈现。

    3.“三习”模式体现循环性。儿童的学习具有创造性,微主题博物馆正是动态建构真实游戏场景,实现了儿童学习方式的优化,在多感官、多通道循坏交替作用下建构新的认知经验。

    4.“三一”评价体现发展性。微主题博物馆更为关注儿童过程性体验和对儿童发展性评价。如表现型评价中有每月28日“一月一游”、“小博探会议日”、一人一本“游戏册”心情涂鸦、故事绘画,记录儿童的表达表现;年末“小小收藏家”一期一展等,为课程调整和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二)创造:项目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在儿童微主题博物馆的实施中,创意“三习模式”:“探中习”自然探究模式,“赏中习”文化体验模式,“做中习”生活考察模式,更好的促进幼儿在生活中、为了生活而学习。

    1.“探中习”自然探究模式 通过“阅、行、探、赏”四步骤让幼儿体验自然主题下的博物馆活动,获得初步感性经验,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

    科探室“叶子博物馆”,幼儿对叶子充满探究兴趣: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没有阳光?它为什么不需要浇水?它的刺有什么作用?随着幼儿不断闪现的想法,开始探究:走进湿地公园收集各种叶子——分享调查表——探索表征“叶子大搜寻”——制作叶子标本——观察放大镜下的叶子——提取叶脉——叶子拓印——叶子展览馆等一系列活动应运而生。儿童观察自然、提出疑问,在持续观察、比较观察等方法探寻叶子秘密,了解形状、颜色,感知结构,生长,体验到叶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2.“赏中习”文化体验模式 主要通过“赏、扮、创、演”四步骤(见图2)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魅力,进一步激发对文化的热爱。

    创意美术馆中“蒙德里安的创享世界”主题:一次主题馆展览,幼儿对不同物体上用格子画进行创作产生浓厚兴趣。之后讨论:格子画可以表现在哪些地方?搜集各种生活中的帽子、白球鞋、T恤、手包、抱枕等物体进行格子画创意,最后用自己创作成品进行表演、义卖、展览,并为其他各馆提供一些“赞助”。

    3.“做中习”生活考察模式 主要通过“察、做、塑、展”四步骤(见图3)让幼儿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创作,体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例如在木玩工坊中,从观察认识基本工具到尝试劳作加工体验刨、钻、挫、锯、粘等技能,再进一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创造独特作品。

    三、幼儿园“微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的实效

    (一)优化项目的学习资源,创设“世界在工作”微主题博物馆,满足儿童的探究兴趣

    借助幼儿园周边社会资源,识别、转换、最后创设儿童微主题博物馆,通过引发、推动立足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个性、能力等,并围绕儿童生活,提供自主选择,自由创造,自然表达的过程。

    (二)优化项目的学习策略,以“三习模式”做不一样的探究,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微博物馆定期每周二四尝试开展混班、混龄等互通游戏,与一日生活相结合,与功能室活动相整合,每个主题馆区都用“三习模式”主动探究、以问题为导向、以主动学习为路径、以艺术表现为抓手;推动幼儿学习品质、实践能力发展,儿童丰富内心世界进行充分表征。

    (三)优化项目的活动设计,树立大课程观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意识是建立在长期课程实践基础上,在儿童微主题博物馆项目中,教师不断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梳理出微主题博物馆课程体系和研究路径,生成20多个项目课程并形成课程案例集。开放式、主题式、动态式、流动式的呈现既优化项目活动设计,丰富儿童体验,更使教师越来越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大大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树立大课程观。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