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批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毒小说”,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引发大范围讨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也公开进行了答复。 (2月12日《成都商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评判原则。比如,不能犯下以今非古的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评判历史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时空之中审视,否则就极易得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前些年,就有“专家”以“父亲”横穿月台违背交通规则为由,提出应该删除中学课本中的《背影》,令人哑然失笑。 从现代的价值尺度衡量,经典作品几乎都存在“瑕疵”乃至“有毒”。再经典的古代作品也是足立于当时的社会认知价值环境,再伟大的历史巨著也不可能跨越古今正视两个时空的价值评判,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会有“过时”甚至是糟粕的东西。 但正因为是经典,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感染人和陶冶人上有不容抹杀的作用,所以我们也会千方百计地让它们与孩子“亲密接触”。《水浒传》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经典中有瑕疵也有糟粕,瑕不掩瑜才能经历岁月的洗涤流传至今,她们的精髓是我们流淌的血脉,理应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辩证地学习古典文化。 孩子们也一样,他们的辨识力更需要风雨中锤炼,在鉴别伪善良莠中练就火眼金睛。更何况,我们不必也不应该低估孩子,一代又一代孩子,有没有因为看了《水浒传》而在内心播下残暴的种子?“看了这么多年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路边上的杨柳被拔了?景阳冈武松打虎,真的有人去打老虎了?”网友的灵魂反问,直击要害。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因为作品本身的时代局限而因噎废食,老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把书读好”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回复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真理越辩越明,没有“把书读好”就别急着批判。争论固然可以暂告一段落,但为何引发争论却值得进一步深思。透过表象看本质,如果动辄上纲上线的思维不清除,这种非理性的“口水之争”就很难避免再度上演。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