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有网民在民生e点通上留言,称江北某小学组织的寒假“大队部证(笔误,应为争)章活动”中存在造假现象,包括手抄报、手工在内的作品大多是家长代劳的。并举例说,一年级上交的手抄报已经达到了考研的水准,而在美术课上学生自己呈现出来的作品却让人不忍直视,这难道还不能体现出问题么? (2月15日中国宁波网) 其实学校要求学生寒暑假完成的“争章活动”存在造假现象,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也不是某所学校存在的个别现象,而是由来已久,普遍存在。该网民认为“所有的事情基本上90%都是家长所为”,说法也许不够严谨,但至少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是到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毫无疑问,“争章活动”初衷是好的,通过活动使学生既有技能上的提高,又有情感上的触动,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学校都会把“争章活动”纳入德育工作范畴,将其作为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布置落实。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很多学校都将活动分设四个环节,即定章、争章、考章、颁章,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 可为什么活动会变样?原因不外乎定章(有老师布置的必修章,也有学生的选修章)的要求、标准过高,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有些甚至不是家长代劳根本完成不了。更重要的一点是考章环节存在漏洞,把关不严。由谁来考核、评定作品的质量档次?往往又是一笔糊涂账。 考虑到“争章”活动具有一定功利性,优胜者可享受某些评先评优的优势,因此家长亲自下场为孩子代劳也不足为奇。这样一来,不但使“争章活动”变了味,而且大大地背离了活动的初衷:让小学生早早地尝到了造假的“甜头”。这样的育人结果与“争章”初衷大异其趣,有害无益,必须纠正。 既然学校把“争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来抓,就应该认真地抓,踏实地抓,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就目前情形看,针对上述网民反映的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深入调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弄虚作假的问题,总结前阶段的得失,广泛听取老师、学生、家长和家委会的意见,建立监督机制,完善考章程序,严格评选机制,确保“争章活动”公平、公开、公正开展,以维护活动的纯洁性。陌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