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学期适应慢
只因寒假没预习?

专家观点:预习不是要“提前学会”

    “开学没多久,老师就反映孩子上课走神,难道是他假期里没预习过的关系?”“我们家孩子预习了,但也就读读课文,到底怎样预习更科学?”近日,有不少家长表达了此类困惑。

    假期预习,是否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学期?老师们又有怎样的说法?近日,本报记者做了个调查,有近1000名家长参与调查。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林桦 通讯员 鲍玉燕 毛佳巍

    记者调查

    超六成受访者“会预习”

    此次调查,1-2年级段家长占比47%,3-6年级段家长占比23%,初中段家长占比30%。在“预习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吗”这个问题上,78.29%家长选择“能”,18.5%的家长选择“不一定,要看孩子性格”,仅3.21%的家长选择“不能”。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64%的孩子在假期里做了预习。此外,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对预习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超过半数的一到二年级的家长表示,在假期里,孩子有预习过新学期的内容。这个比例随着孩子学龄的增长而提高,三到九年级的孩子,这一比例超过七成。

    另外,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以预习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七到九年级的学生预习科学的比例明显提高,有六成以上。

    一位四年级家长江女士说:“每次学期末或假期刚开始的时候,新学期教材都很抢手,家长买回去就是为了方便孩子预习。以之前的经验来看,孩子语文学习任务较重,开学后时间往往不够用。我的要求是,假期里至少做到读熟。数学就让他自己看,不懂再问我,但计算题会提前练起来。”

    一位初中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的课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家长给孩子做预习,可以发散一下思维。像语文,可以延伸点内容,让孩子真的爱上语文。高年段,特别到了初中,除了预习,复习也很重要。

    那么,对于做过预习的这些孩子,他们会预习多少呢?调查中,约七成孩子预习了1-2个单元,近两成孩子预习了大约半本教材,预习完整本教材的有10.33%。

    调查还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老师会在假期布置预习作业。家住镇海的王女士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她说:“我们语文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比较少的,建议孩子在开学前一周预习下第一单元的内容。孩子预习后的确更自信了,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希望能形成良性循环。”

    但也有家长反映,孩子没预习,新学期适应得也还好。吕女士的孩子在鄞州某学校读三年级,她说:“因为假期里家人都轮着阳,孩子的学习全靠他自觉,而且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能把寒假作业做完就挺好了。但开学后他会按老师要求在每次上新课前预习下,我看他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教师说 预习到底有没有效果?老师们的想法不一致

    如何引导学生预习也是不少老师的关注重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年级的老师,观点、做法会有些差异。

    小学低段的语文课文并不长,内容也简单,有老师认为,假期里并不需要做太多的预习工作。周金晶是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虽然放假前她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但是开学后,她依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周金晶认为,老师在课堂里讲的知识点,有的是易错点,老师会根据教学经验突出重点。“希望孩子们不管预习与否,上课时都要认真听。如果小朋友错过了这些内容,反而得不偿失。”

    屠璐璐是象山县鹤浦中学初三的语文老师,她认为,高段语文学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让学生们提前通读全文、熟悉生字词较为重要,这样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文言文的预习,屠璐璐也比较看重。“我给班上的同学制定了文言文和古诗词的预习计划,在预习时间上,我会建议同学们抓住早晨的时间,通过朗读的方式,在预习中熟悉生字词,并能对文言文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屠璐璐表示,她不推荐学生过早地运用参考书了解全文的含义。“如果学生一味依赖参考书上的解析,以参考书代替自己阅读理解,而不经过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会懒于思考,最终导致阅读提高不了分数。”

    文科需要多读多看多背诵,与理科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鹤浦中学的数学老师钱申达认为,在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他并不推荐学生提前预习。

    “有些同学自认为懂了,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只有在面对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我才会布置提前预习的作业。”鄞州区下应街道中海小学的数学老师董云斌也表示,如果学生预习时缺乏必要的探究,就会少了一些“走弯路”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学数学的“捷径”,是让孩子一开始就多走一点“弯路”。

    专家观点 少用参考书,预习不是要“提前学会”

    鄞州区惠风书院校长陈舒恩和大多数家长的观点一致:假期预习,能让孩子更快适应新学期。“在新学期到来之前,自主预习一部分新的学习内容,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更好地促进新学期的学习。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特别是从中年级开始,学习难度、深度、广度都有所增加,提前预习的孩子,带着自己的思考,能更快适应学习,上课参与度高,成就感强,学习也更自信。反之,没有预习的孩子,则会跟不上上课节奏,出现‘掉线’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影响后续学习。”

    那么,如何预习更科学更有意义呢?从语文学科来看,陈舒恩有三点建议分享给家长朋友们:

    第一,大声朗读课文。朗读对于培养良好的语感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您的孩子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明他已认识字词,对文本有了大致理解。这里,不建议硬性规定让孩子提前背诵课文,甚至默写课文。

    第二,积极主动思考。在朗读课文之后,可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作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着鉴赏的眼光预习新的课文,能提升自己的读写素养。现在,图书市场有很多《教材解析》之类的教辅材料,这里特别提醒家长,不建议让孩子在没有经过独立思考之前,照搬照抄参考资料。

    第三,大胆质疑提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预习时,鼓励孩子在不懂或质疑的地方打上问号,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走进课堂,听课的质量、学习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这种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也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鄞州实验中学数学老师、宁波市名师蔡卫兵认为,预习并不是要“提前学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品质。假期时间有限,若想通过“提前学会”来“抢跑”,不过是囫囵吞枣,开学后在课堂上,学生失去探索知识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