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脑子“央国政”? 板子不能仅打在大学生身上

    2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接受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大学生择业时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引起了很多关注。“央国政”,即:“央企、国企、公务员”。

    (2月26日极目新闻)

    应该说,虽然这位来自体制内的官员劝导年轻人不要迷恋体制,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显然这样的劝导并非无的放矢。实际上,仅从数据上来看,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可谓年年创新高,2023年近260万人报考。

    不过,满脑子“央国政”的择业观,都是大学生的错吗?恐怕还得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从施教者角度看,当授业弟子中出了“俊杰”,往往意味着教育者的成功,而这种成功,通常是以毕业生是否考公“上岸”或进入国企、央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其次,从家长角度看,子女能进入“央国政”,自然面子上有荣,脸上有光,甚至走在路上腰杆子都挺直了起来。再次,从大学生角度看,“毕业即失业”语境下,大学生选择“考公上岸”,往往也是基于多一个选择考虑,这种复杂因素决定的现实,其实是有些令人遗憾和无奈的。

    可见,导致年轻人满脑子“央国政”的择业观,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就像倪委员说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问题”。因此,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择业观单一当然是有害的,应该警惕。但很显然,要想让大学生走出对“央国政”的迷思,更重要的,是要在尽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成功”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其他行业地位待遇,当“央国政”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相信“央国政”热自然就会慢慢消退。

    当然,作为大学毕业生,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央国政”并非是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灵丹妙药”,同时,无论是选择体制外,还是体制内,都要遵从内心真实的声音,都要倾向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价值判断。只有由衷地喜爱和痴迷,才能极大地调动一个人的所有热情和内在潜力,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做出最优异的成绩,无负于时代的期望。

    王志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