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胆小、内向、不开朗,怎么解?

名班主任们的高招:多带孩子参与、组织群体活动

黄和林
王迪佳
叶菲
郑飞
主持人周彦

    本期嘉宾

    叶菲:江北中心学校高级教师,宁波市名班主任

    郑飞:江北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王迪佳:宁波大学附属学校高级教师,江北区名班主任

    周彦:惠贞书院小学部教师,江北区名班主任

    黄和林:宁波现代教育评估院院长,心理学博士

    “我女儿曾经胆小不爱说话,庆幸当时的班主任老师经常开展群体活动,她慢慢放开自己,性格变得开朗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

    “我有个学生,以前是一个内向又自卑的孩子。现在的他不仅功课好,还经常主动帮助同学,主要也是得益于群体活动。”

    ……

    群体活动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孩子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2月24日晚播出的《班主任茶座》,老师们用具体的事例和教学经验,探讨了群体活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并对群体活动的具体开展方法给出了种种建议。观看节目的家长表示会“立马行动起来”,“多多尝试老师们说的方法”。当天的收视高达11.43万人次,点赞量逾5.3万。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傅卫平 文

    记者 张培坚 摄

    改善亲子关系、 提供情绪价值……

    群体活动“功能”多多

    孩子对家长的情感需求很高,但很多时候,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家长,可能经常“一句话就把天聊死了”。孩子不明白家长为何不理解自己,家长也为孩子不懂事而恼火。其实,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场群体活动,把尴尬的亲子关系转化为平等的教育关系,让孩子的成长有更强的“支撑和保障”。

    郑飞老师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发现,最近班上学生乐乐(化名)好像变了一个人。原来动不动爱发脾气、做作业越催越拖、内向又自卑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了起来。

    郑飞从乐乐爸爸口中得知,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家长们组织带孩子参观宁波诺丁汉大学,想让孩子们感受大学的美好。参观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安排了一个课外知识小比赛,而乐乐获得了当天的冠军。“乐乐爸爸从来不知道孩子会那么多知识。他自豪地看着孩子,两个人一起聊喜好,聊梦想。与此同时,乐乐爸爸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育儿方式,很少参加群体活动的他其实对儿子的内心了解甚少。现在,他们的家庭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孩子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参与群体活动,不仅能让家长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改善亲子关系,还能给孩子以情绪价值。“群体活动,赢在‘一个群体’。它会给予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免于孤独的恐惧感。”叶菲老师也分享了一个小案例。曾经她的班上有一个小女孩,从小由祖辈带大,依赖感很强,听说上幼儿园整整哭了一个月才开始慢慢适应。“她进入小学后,由于一次次地参加我们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学会了互帮互助和合作、信任,也赢得了友谊和帮助,渐渐有了安全感、自信心。这对她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几乎所有的群体活动都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这些,而这也是个体活动所无法企及的。”

    群体活动会影响学习?

    错!它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上初中后,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拔性考试,有的家长想当然地认为“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担心孩子参加群体活动耽误学习。这一想法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有这些顾虑的家长,可能把群体活动想得过于狭隘了。”王迪佳作为一名初中老师,也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群体活动。她认为,群体活动不仅限于唱歌、跳舞,还有项目化学习、研学等各种方式,这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

    王迪佳说,和以前不一样,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至少有三个境界:表层学习、深度学习、迁移学习。这是一个逐级攀登的过程。“传统的成长曲线是一条抛物线,而当代的成长曲线是一条曲折线。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要把学到的本领施展出来。学以致用,学会迁移,学而不厌,就是当代教育的精粹。而在学习能力层面上的群体活动,就非常符合当代成长曲线。”

    王迪佳还分享了一个例子:中考前,学校开展了一个已经持续了十年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枇杷节”。学生们特别感兴趣,一起设计摘枇杷的路线,研究如何把电脑中的设计图实施到操场上,甚至还向学校的园林工人请教了摘枇杷工具的制作。“参与这种群体活动,孩子们的全局意识、观察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会增强。所以,我想对各位家长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群体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是,它能够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群体活动的内容很多

    一家三口下棋也是群体活动

    既然群体活动对孩子那么重要,那家长应该安排怎样的群体活动?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又有什么讲究吗?茶座中,老师们分享了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叶菲老师介绍了自己所在班级经常组织的群体活动,总结一下就是“让家长把孩子带出去”,主要是利用假期的时间,集合家长们的资源和特长,安排丰富的活动项目。“每次参加的人数不要太多,我们一般不超过20个。比如,中医爸爸带着孩子们认识一些中草药,爱好拼装赛车的爸爸带着孩子们学习赛车的结构,然后动手拼装赛车。诸如此类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不下20次,每一次都让孩子们收获满满。”

    郑飞老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请家长带出去”固然能为群体活动的开展带来无限可能,“把家长请进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校园活动是群体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可以走进校园多参与孩子们的群体活动,比如班级足球赛、羽毛球赛、花样跳绳等,在活动中,家长会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与以上两位小学老师不同,王迪佳希望家长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来”。“初中学生独立性已经很强了,他们更重视的是同伴的价值感。比如今年春节,我们班几个家长组织了一起自助旅游,他们让孩子做旅游攻略、做导游、找美食等。孩子们在出行前的准备中,一次次地相互讨论,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这看似是游玩,其实一次旅行下来,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点评专家黄和林对本场主题为“群体活动”的茶座作了精彩总结,他表示,群体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可以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促进作用;群体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拘束,孩子们可以参加学校的校园活动,也可以由家长带着参加户外活动,甚至一家三口一起下棋,也是一种群体活动。“与成绩相比,孩子们的成长更重要。我们一直在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群体活动对这五个点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栏目简介

    《班主任茶座》秉着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宗旨,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教育学院主办,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市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中心联合《现代金报·宁波教育》一起承办,旨在借宁波众多优秀班主任的教学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育儿指导。

    本期《班主任茶座》由江北区教育局、宁波市江北中心学校协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