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现场做麦饼 |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周金晶)在“五育融合”思想的引领下,如何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一直是各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怎样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何破除单一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海曙区组建了项目实验组,探讨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工作。 3月1日,古林镇中心小学作为“劳动实践”评价项目小组的种子学校,举行了劳育成果展示会。多位学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参与了小学生“劳育”评价的研讨活动。 每串糖葫芦、每只风筝里 都有孩子们的观察与思考 含有菠菜汁和火龙果汁的五颜六色的饺子、用各式水果串成的糖葫芦、一个个手工制作的漂亮风筝……当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在“摆摊”展示劳育成果。 怎样的风筝是“好”风筝?“风筝的骨架要对称,不能歪歪扭扭。制作风筝的纸要用无纺布,光滑的一面用来作画,粗糙的一面用来粘竹条做的骨架,注意哦,要粘在竹青上……”401班的周子寒向参观者介绍风筝的制作要点,“每个步骤都要做得仔细,否则,风筝会放不上去。” 糖葫芦摊位前,孩子们也在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一开始我们不知道糖要熬到怎样的程度算合适,时间太长会熬焦,时间太短糖凝固不住。”601班的孩子们告诉记者,后来他们就尝试把糖熬到一定程度时,放一点糖到冷水里,“如果糖马上就凝固了,说明糖浆熬到位了,可以淋到水果上了。” 在饺子摊位前,孩子们分享面粉里需要放多少水才合适揉面;在麦饼摊位前,掌勺的学生发现,做麦饼并不需要放很多油,煎得微微有点焦的时候会更香……记者发现,不管走到哪个摊位前,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有些是观察后习得的,有些是“踩过坑”后总结的。 破除“唯分数论” 不能停留在表面行动 参观了劳育成果展示会后,海曙多所小学的老师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探索劳动教育评价新路径的进程。 作为东道主,古林镇中心小学首先分享了这些年的劳育实践和评价探索。“我们正在探索全面覆盖的评价纬度。”该校德育副校长林舒菡介绍,“通过校内校外互通,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形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开发云平台,建立一人一档的个性化档案,让学生们的变化都能看得到。” “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光是劳动本身,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劳动能养成批判性思维,对万事万物多一份思考。”“要着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的意识。”“我们尝试使用达标手册促进孩子的成长”……老师们各抒己见。市评价教研员刘倩感叹“智慧都在学校”。在对各校做法表达肯定的同时,刘倩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破除‘唯分数论’,不能停留在化‘分数’为‘等级’的表面行动,更要理解其内涵。等级是基于标准的水平描述,是针对不同层级能力的科学化、结构化的说明书。我们希望,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等级是‘一般’,更知道如何通过等级描述,从‘一般’到‘熟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