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又一个的“小”

    一片狼叫,一声“呵-呵-”,一个近乎傻傻的问……在我的课堂里,实在是太日常,太细小了。但是,它们却小得趣,小得欢,小得极有意思。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小”,把我和学生、书本三者一次又一次地糅合在一起,成就了我一节又一节的课,架起了我跟一届届学生之间的欢乐与友谊。

    有时候我会傻傻地想,我的教学人生,何尝又不是沿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小”,一路走下来的?

    一片狼叫声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读完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首句,我问学生:“你们能学一下这狼叫吗?”

    “呜~~呜~~”顿时,整个教室一片狼叫声。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几个女孩,看别人叫得欢,也放开胆子,融入了狼叫的行列。

    我上课喜欢热闹,不喜欢学生安安静静地听。看他们抬着头、嘬着嘴“呜~~呜~~”不已,虽高一了却还满是稚气的脸,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他们是我的13级学生。上《像山那样思考》时已是11月中旬,与学生相处了2个半月,彼此基本相互熟悉了。要是在开学第一课,估计学生们是不会叫得那么欢的。

    “奥尔多·利奥波德喜欢不喜欢你们这么多狼一起欢快地叫呢?为什么?请你从课文里找到相应的语句来回答。”我这一问,仿佛一把扫帚,一下就把满教室的狼叫声,扫得干干净净。学生也从体验的感性进入到阅读文本的理性。

    那天的课上得很顺,那一片狼叫功不可没。有时,一个有趣的小问题,往往能成就一堂高效的课。

    一声“呵-呵-”

    一天上课,听到了一声“呵-呵-”,听着有点儿怪。每一个“呵”,发音都拉得略长,后一个“呵”也不念轻声。

    那天放学回家,我忍不住问女儿。女儿与我这一届学生是同龄人,果然,她是懂“呵-呵-”的。女儿说那是网络语,是“皮笑肉不笑”——不,更准确地说,是“皮也不笑,肉也不笑”。

    “那个同学不同意你的看法,但又无法反驳,只能‘呵-呵-’了之。”女儿说完,对我调皮地“呵-呵-”了一下,带几分小小的得意。

    第二天,我们一起学习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我刚总结完“玫瑰的花很美,不过,玫瑰的枝条上有刺,拿的时候要小心喔”的句意,就听见一个女学生“呵-呵-”了一声。我就问她,为什么要“呵-呵-”。

    那是一个语文成绩极好的女生,平日里见了我总有些腼腆,今天却有几分倔强。“您说这句话意味深长,它告诉学生,作为青春期这样一个并不适合爱情开花结果的日子里,一定要谨慎的对待爱情,”她不好意思地对其他同学笑了笑,“对此我基本同意,却还有一个小小的疑惑:青春期并不适合爱情开花结果,请问老师,什么日子才适合爱情开花?是不是青春前,或是青春后?”

    一个很棘手、很大胆的问题,透着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几分叛逆。话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也因此有了热烈的讨论度。“人生的各个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在中学阶段,我们能理解爱情的萌动,但并不赞同爱情在校园里开花,甚至结果。”这一结论虽不能让这个“呵-呵-”的女生十分满意,但她接下来的笑却很自然了,完全没了当初“呵-呵-”时倔强的神态。

    那节课,青春的骚动竟被一个“呵-呵-”收伏了,真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下课路上,有一位学生追着告诉我,“呵-呵-”还有一个堂兄弟,叫“哼-哼-”, 比“呵-呵-”还要“否定”。

    有时候,只有熟悉了学生的语言,才能跟他们心跳在一处。

    怎么只送一根草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年的12月了,窗外的空气很冷,我们正一起学《〈诗经〉二首》中的《静女》。

    这个静女跟黄蓉有得一比,真够调皮的。约了男孩见面,到了时间却躲起来,偷偷地看着心爱的男孩,看他搔着头皮,身子转了一圈又一圈。

    这个男孩跟郭靖有得一拼,也够憨厚的。看他那样傻傻地等,听他那些呆呆的语,让学生特别是女生,感动得一塌糊涂。

    离下课只有5分钟了,课也基本上完。正想让学生自由地背,却有学生站起来问。站起来的是班长:“老师,那个静女怎么只送男孩一根草啊?是不是她好东西都送完了没东西可送了?”班长问得有点傻,有点羞涩,却又很期待。她那略显忸怩的神态,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虽然存着几分疑惑,但她的眼睛很亮。显然,她还没有从《静女》里走出来。

    “我也不知道啊,为什么只送一根草?”我故意逗她,“先看注解怎么说,到底是根什么草。”

    “荑,初生的茅草。”班长就念着课文下面的注解说,“老师,真的只是一根茅草。”显然,这个注解,不能解她的惑。

    我让班长走上讲台,在我的电脑里输入“荑”字,网上查询。查到的信息很多,全班同学一起筛选,综合选出3条信息:

    1. 荑,茅之始生者。略有甜味。

    2. 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故借指女子的手。

    3. “荑草”在《诗经》中常被拿来象征真诚、美好的爱情。

    同学们在下面轻轻地议论:“爱情也是甜甜的啊”“荑草就是爱人的手,就是爱人了”“原来她送爱情草,是在表白啊。”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他把自己的心上人升格为美人了。美人是什么? 按《离骚》的说法,‘美人’就是君王啊。那靓男既搔首来又踟蹰,傻乎乎地对着一根茅草念念有词,他的心里,满满的是他的女王。”我总结后问,“送一根草够了吗?”

    “够了——”全班同学一起回答。

    学生傻傻的问题,也能点亮课堂。

    编者语

    如果你看了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想和人分享,这里或许能找到“同类项”。

    如果你对生活有什么小感悟或小想法,借由我们转手,或许能为别人推开一扇窗。

    如果你在教书育人中有什么心得体会,一点点也没关系,于别人而言可能很多。

    不论你桃李芬芳,还是初入教坛,如果你想记下你和师长、学子的故事,我们愿意倾听。

    散文、诗歌、影评、书评、随笔、杂文,甚至书画、摄影、剪纸等,只要你愿意展示,我们乐意给予舞台。

    征集邮箱:xiandaijinbao2@qq.com(标题上请备注“副刊”字样),请写上学校、作者名字及联系电话,以便我们联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