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镇海中学数学教研组“全家福”。学校供图 |
上个月,市教育局公布了宁波市第十六届中小学教坛新秀评选结果,镇海中学张义斌老师获高中数学一等奖,全市仅此一名。事实上,这已经是镇海中学数学老师连续三届在市教坛新秀评选中获第一名,并获评省教坛新秀。 今年1月,第38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决赛成绩公布,镇海中学斩获7金1银,其中2人入选国家集训队,1人满分。再往前看,连续多年,镇海中学都有学生进入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 “这些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靠单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镇海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周海军说。今天,我们走进镇海中学数学教研组,看看成绩背后,老师们是怎么做的。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A 一人备课 全组讨论 “统一进度,不统一难度;统一课件,不统一教学;统一资料,不统一作业;统一考试,不统一题目。”这是高二数学备课组长杨威曾经对组里教学方式的一个总结。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一个教研组下,三个年级有三个备课组,在镇海中学,每一个教学小单元都会由一名主备课老师负责,这名老师会将自己备好的课件发群里,供组里老师一起讨论、补充,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形成优化后的课件。不同班级的老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学生情况,适当增减难度,进行适合本班的教学。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主备课老师集中精力,备好自己所负责的单元内容,也有利于集思广益,吸取各位老师的长处。 每周三晚上,是教研组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有时候,老师们会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候,大家就某一主题开展教学研讨,如新高考试题等;还有的时候,会安排两名老师上两堂课,其他老师点评,共同交流、精进课堂教学。 “我们会把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渗透到日常办公、备课和改作业中进行及时交流,一个年级的数学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从物理距离上方便大家讨论。随时随地交流、解决问题,是我们备课组的传统。”周海军说。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数学与生活结合的乐趣,每年3月,数学教研组还会举办学校数学文化节。对同学们来说,可以参加广场活动、建模比赛和设计比赛,也可以观看数学相关的影视作品。对老师们来说,在大约两周的时间内,除了设计题目,组织比赛,还有学科讲座、文化漫谈等活动。 这样大型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碰撞。 B 一人参赛 全组动员 工作才第二年的戴乐萱,是镇海中学数学教研组28位老师中,比较年轻的两名老师之一。“我们组里的氛围特别好,大家积极向上,新教师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 工作以来,戴老师对两个方面感受尤深。一方面是组里的资料共享机制,所有老师积累的资料、作业、课件全部公开,年轻老师从工作一开始就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料支撑。“这一点对新老师来说真的很有用,能够让我们站在师傅们的肩膀上,快速成长起来。” 结对的师傅会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徒弟。“师傅会告诉我怎么上课,为什么这么上课,他会来听我的课,指出我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也会去听师傅的课,琢磨适合我的方法。”戴乐萱说。 另一个方面,组里会给年轻老师足够多的机会。公开课、说课、讲座,有合适的机会,尽可能让年轻老师上。今年3月的数学文化节上,戴乐萱老师会做一个学科融合方面的讲座,为此,她做了很多准备。之前,她还开过“从逻辑角度解读红楼梦”、用大数据研究作文等讲座。因为她自己对这些方面感兴趣,学校就给她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 “多给年轻老师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思多实践,课慢慢就上得越来越好了。”周海军介绍,除了校内活动,校外的交流和赛事,也尽可能让资深老师带着年轻老师一起参与,在命题、研讨等过程中,年轻老师自然能有所收获。 对于今年刚获得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的张义斌老师来说,团队精神体现在他参与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所谓“一人参与,全组动员”就是如此。张老师比赛时讲课的内容,组里老师全部听过,然后大家为他提建议、做参谋,一起来磨课。参加比赛那天,是上一届的教坛新秀第一名虞哲骏老师送他去的,两人在车上一起聊聊天,缓解一下紧张感。而之前,虞老师也享受过同样的待遇。 C “我们是一个注重协作的团队” 镇海中学的五大联赛在宁波一枝独秀,数学更是其中的翘楚。2011年来到镇海中学工作的陈科钧,已经成长为数学竞赛金牌教练,带出过多名国家集训队成员。 今年是陈科钧带竞赛生的第六年,他同时教一个创新班。六年里,前几年做的是助手工作,跟着成熟的教练老师熟悉竞赛教学内容,自学竞赛需要的补充知识,做大量竞赛题。成为一名真正的竞赛教练,对陈科钧来说,才三年。 “我们是一支非常注重协作的团队,我们的竞赛教练,基本上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当助手的三年,就是跟着师傅学习的三年。平时,大家资料共享,也会互相探讨,在暑期竞赛活动期间,在竞赛比赛冲刺时,竞赛团队成员会相互帮助上课,带队参加比赛。” 从分管副校长沈虎跃,到有十多年带队经验的成熟教练,再到工作几年的年轻教练,镇海中学凭借老师之间的传帮带,建立起了一支有梯度的数学竞赛教练员队伍,也让学科组在全国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镇海中学有个广为人称道的传统:苦老师也不能苦学生。在老师们看来,学生之所以会感到“苦”,多半是因为没有找对方法,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最终效果也不好,自然身心俱疲。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轻松,老师就得在“教”上下苦功夫。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是这么做的,无论是面向平时的每一堂课,还是面向竞赛的学生,都尽最大能力做好“教”这件事。 学校的平台+教研组内引领+老师自身的素质,最终成就了我们所看到的种种成绩。在老师们看来,这个过程中,是大家特别细致、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与教学相关的工作。或许,这是一种大道至简。 为更好地总结推广学校教师团队和学科建设,以及教改探索、特色教研活动等好的经验做法,现代金报与宁波市教研室联合开设《最强教研组》栏目。欢迎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推荐优秀教研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