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室成员在辅导小记者做手工。 |
 |
小记者合影。 |
 |
钩织作品。 |
“哇,好生动,好精彩!”3月5日,在宁波教育博物馆里,当小记者们看到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钩针编织作品时,不禁发出了感叹声。当天,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编辑部联合宁波教育博物馆、鄞州区城北成校陈辉明钩织精品工作室,举行钩织体验活动,15位小记者一起感受钩针编织带来的无穷魅力。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张培坚 钩针编织技艺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手工技艺,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钩针,一团毛线,不仅能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花卉,还能勾勒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主讲人陈辉明老师8岁起就跟随妈妈学钩针编织,和这项技艺结缘已有50余年。 “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非遗文化”陈辉明钩织工作室作品展正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展出。这是由陈辉明老师和团队11位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红军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巾帼英雄等历史人物情景中的每个人物造型惟妙惟肖,陈老师介绍说,战士们的穿着打扮,高举的党旗、枪支等都是严格按照当时原型钩织而出。小记者们一边听着陈老师的讲解,一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采访本上。 参观完作品展,钩针编织在小记者们心中有了具体的形象,陈老师便带领大家开启了钩针编织课堂。 “钩针编织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某些理论认为钩针编织来自于阿拉伯半岛、南美洲,或是中国,但现今没有具体的考古证据证明钩针编织到底源自于哪一个地方。”陈老师介绍说,在19世纪,欧洲的贵族喜欢钩针编织的蕾丝花边,并逐渐被大众所喜欢。 “钩针编织可不是女生专属的技艺哦,其实很多男生也喜欢,我曾经在一个小学带了15个学生,有12位是男生呢。”陈老师的解释,让台下的几位男生舒了一口气。 “钩针编织就像学数学一样,有加有减,还有各种符号。”陈老师介绍说,钩针编织需要人心静、心细,具备思维开拓能力,好处多多。“有些学生原来很磨叽,学了钩针编织后做事拖拉的习惯就逐渐得以改善,学习成绩也逐步得以提升,所以希望家长们多支持孩子们动手做。” 陈老师的一番介绍之后,小记者们对钩针编织有了初步的认识,跃跃欲试想亲手编织出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来,陈老师和团队成员一起将工具和材料分发给同学们,让大家开始了第一次编织。 钩针编织是一种特殊的编织手法,具有“露、弹、密、柔、活”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和地域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初拿到钩针,小记者们有些摸不清门道,陈老师便耐心地指导着大家。 “同学们,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搭在针上,手势像兰花指一样……”为了帮助小记者,陈老师团队共来了8位成员,这些奶奶们纷纷上场,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钩针。 “不着急,大家一定不要着急。”陈老师每来到一位小记者身后辅导时,都会叮嘱一句,正是有了这样的话语,小记者们都沉下心来,仔细看着钩针的走位。“我明白了,手腕要基本不动,针保持平行!”一位小记者总结。 半个小时过去了,每个人手边都编织出了一条“小辫子”。“大家初次体验钩针编织,都做得不错。”看着大家的成果,陈老师颇为欣慰地说道。随后,陈老师和团队成员将编织好的小兔子分发给小记者们作为纪念,也是激励孩子们能够继续学习,早日亲手编织出一只小兔子来。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做事情一定要静下心来,编不好就要找出问题在哪里,然后再继续学下去。”谈起自己第一次做钩针编织的感悟,鄞州区德培小学506班的黄昱宁同学如此说道。活动结束时,宸卿小学202班的朱宇舟同学手中有了一条非常完美的“麻花结”,这让他颇有成就感。“以前奶奶修补衣服时我帮过忙,这次可是我自己亲手体验了编织,老师还把针和线送给了我们,我非常高兴,回去我要继续学习钩针编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