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雪琪老师上班会课。 |
近日,人民网评恶俗网络烂梗毒害孩子一事引起网友热议。宁波上海世外学校的丁雪琪老师也发现,不少小学生在交流中,确实会说一些网络烂梗,这些词汇已经蔓延到了校园中。她认为,小学生面对网络的纷繁复杂难以分辨正误,很容易习得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于是,她专门上了一节班会课,给学生们讲讲网络烂梗这件事。□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服了你个老六、鸡你太美…… 五年级小学生知道许多网络烂梗 在上这节课之前,丁雪琪老师在她所在的五年级班里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包括每周上网情况,以及听到过哪些网络用语、是否知道它的含义等。收上来的问卷显示,学生们不仅听说过“鸡你太美”“你这个老六”“退退退”“芭比Q了”等网络烂梗,还对这些烂梗运用的语境甚是熟悉。有一个学生说:“‘栓Q’就是‘有点无奈的谢谢’的意思,‘鸡你太美’是表达嘲讽,‘老六’指的是搞偷袭的坏蛋。”丁雪琪老师也发现,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在少数,许多都是脱口而出“我太难了,这次考试再考砸,我就要芭比Q了(完蛋了)”“别写了,快去干饭,干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栓Q,我真的会谢”。 同学们没想到,老师竟然会上这样的一节课。平时说说,好像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老师把这些词句展示出来时,同学们立刻意识到“不文明、不舒服、低俗”。 网络烂梗有哪些危害? 同学们进行情景演绎 如果这些网络烂梗一直充斥在身边,会给小学生带来哪些危害呢?丁雪琪老师没有直接灌输说教,而是让同学们充当“小演员”,展示了几个故事场景。 一组同学演绎奶奶接孙女放学,奶奶问孙女考试考得怎么样?孙女说:“完了,考砸了,芭比Q了!”奶奶一头雾水,问这是什么意思?孙女说:“你真是太OUT了,这都听不懂。”祖孙俩的交流无法正常进行。 另一组学生则演绎:课堂上,老师请学生背诵古诗,学生直接用网络用语篡改了古诗内容,这让老师十分生气,认为这位学生不尊重汉语文化。还有一组同学则演绎了一场满嘴粗俗网络用语的场景,引发同伴们对文明用语的讨论。 台上的表演让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陷入沉思。针对这些小场景,同学们总结出“这样非常影响个人形象,低俗、不文明”“会让人听不懂,不利于人际交往”“篡改经典,不利于语言文化传承”……丁雪琪老师最后说,网络烂梗容易使粗俗文化泛滥,出现文化倒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弱化汉语文化。而且,中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期,这势必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对祖国文化的鉴赏能力。 并非所有网络语言都是“烂梗” 小学生需学会分辨 现代社会,无数的网络语言充斥在人们生活中,有些是正能量的,有些是负能量的。恶俗烂梗、污秽表达无疑是负能量的,小学生们需要坚决说“不”,“负能量词汇禁止用”是这节课上同学们达成的共识。那么,对于一些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丁雪琪老师出示了三张作业单。其中一道填写近义词的题目中,有学生把“厉害”的近义词填上了“666”;在一道照样子写词语的题目中,有学生依照“生机勃勃”(ABCC式),填写了“勇敢牛牛”;在一道成语填空题目中,有学生在“精神”二字后面的括号里写了“小伙”二字,组成“精神小伙”一词。这些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同学们看到这几个案例,都笑了,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到规范用语、拒绝网络语言。 那什么时候能使用网络语言呢?“运动会上,五二班的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班的陈同学鼓劲打CALL,同学们,你们觉得打CALL用在这里合适吗?”丁雪琪老师抛出问题。同学讨论后认为合适,因为此时同学们都在为这位同学加油鼓劲,心中充满了正能量,而且没有恶意、不伤害他人。“写作业时禁用网络语言”“古代文化不能乱改”“不说脏话靠大家”……课堂的最后,同学们共同制定了班级网络文明用语公约,决定今后自觉遵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