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天运动不少于一小时。 |
 |
启文学校的课堂。 |
 |
学校里的文化墙。 |
在镇海区蛟川街道镇骆东路的地铁沿线旁,有一所小学,学校面积不大,但红墙白砖的建筑颇为醒目,校门口“启文学校”四个字也十分显眼。 也许镇海本地人对这所学校并不关注,但周边外来务工人员却是再熟悉不过,因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他们的子女。 去年秋季起,镇海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由镇海区教育局委派公办学校的校长管理,原学生由政府购买学位,学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环境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统统向公办学校看齐。其他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生,则100%由区内公办学校录取。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王姿添 胡艳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去年秋季以来,启文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家里省了一笔不小的学费开支。 2013年,张渝夫妻俩带着老人和孩子从四川来到镇海务工,孩子目前就读于启文学校六年级。说起儿子读书的变化,夫妻俩感慨不小。张渝说,为了不让孩子在老家做“留守儿童”,夫妻俩就把他接来镇海留在身边。因为当时无房无户,孩子被安排到区内一所民办学校就读,孩子的学费也是这个平凡打工家庭的一笔不小开支。 张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大概3000元;丈夫从事机件行业,每个月工资7000元。刨去一家五口的日常开销和每月1500元的房租,还有老人需要看病、买药。“每个月能攒下来的钱并不多。儿子每个学期的学费大概是4000元,一年下来,就要将近1万元。”她说,“现在学杂费免掉了,只需交餐费,给家里省下了一笔钱。” 曾经“公办学校门难进,民办学校费用高”的难题摆在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面前,如今,外地娃也可以和本地娃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相同的教育政策。 转变理念提升质量 老师们的教学动力更足了 2021年8月,启文学校迎来了新校长钱杰,他是炼化小学棉丰校区原副校长。 到学校不久,钱杰就发现这里的老师一心只抓学习,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老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素质素养都和公办学校有差距。“要提高师资水平,让外来娃也能享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要改变,钱杰做的第一件事是教师培训。老师们上课的时候,他搬一把凳子坐在教室最后听课,结束后和老师们一起“复盘”教学过程,讨论课中的亮点和不足。每个学期,他还会请区里名师来校授课,帮助老师们取长补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也会“走出去”参与教研培训,提升自我。 伏鸿娟在启文学校工作已有17年,是一位语文老师。她坦言,这些年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提升,对教师这个职业也产生了更强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以前大家总觉得这所学校‘大限将至’,做好眼前的工作即可。”她说,现在同事们的教学动力越来越足,凝聚力也越来越强,目前学校已有四名一级教师。这都得益于镇海区教育局对学校的支持。 转型升级后 变化“肉眼可见” 自从来到启文学校,钱杰就一直想着,教育共富首先要“均衡”,不仅师资力量要均衡,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设施设备一样都不能落下。 学校粉刷一新、教室装上空调、老师们用上智能黑板、学生们的午餐统一配送……种种变化让全校师生的幸福感倍增。 钱杰陪同记者在校园内参观。“虽然学校外观不太起眼,但是你看我们的文化墙、黑板报,这些校园文化都是重新设计过的。”他指着走廊一隅笑着介绍,这些都是今年3月学校开展的德育主题教育,孩子们根据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内容创作,在玩乐中收获知识。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从教室里跑了出来,整个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钱杰和孩子们有一个约定: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能少于一小时。“教育孩子,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说。 为了学校长期的稳定发展,接下来,钱杰还要对标公办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学校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拓展性课程、社团活动建设,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培育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记者手记 同享一片蓝天 同享优质教育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区(县、市)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转型升级,这是一座城市的温暖。 从进城抛洒汗水换取报酬,到怀揣梦想就业发展,眼下,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到这座他们参与建设的城市,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转型升级就是一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利好政策,实实在在地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同时,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也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务工人员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