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育班会展示 |
“刚进入鄞州实验中学时,我很意外,怎么一个班要三个老师来管?后来我才明白老师们的良苦用心。”3月24日,在鄞州实验中学沧海路校区举办的“中学德育小班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推广活动上,一位八年级学生非常有感触地说。 德育小班化,指的是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以学生内部自愿组合,十五六个学生为规模,师生之间双向选择一名成长导师,从而形成“德育小班”。本次活动由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分会共同主办,旨在更好地推动德育导师制建设和深化德育小班化创新实践,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分享和交流。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朱佳娴 蔡微波 让全校教师“人人是导师” 将健全人格视为教育第一要务 鄞州实验中学校长李优治介绍说,鄞州实验中学自2007年9月建校起,推行初中德育导师制,积极开展“德育小班化”的实践探索,是鄞州区第一个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该校的德育导师制让全校每位教师“人人是导师”,让全校学生“生生有导师”。德育小班革新了学校的组班方式、变革了学校的管理模式,其中申报的课题《中学德育“小班化”建设研究》立项为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该校八年级学生代表张会宁在谈到德育小班化对她的帮助时说:“我们学校每个班有三位导师,分别负责班级三分之一同学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和学习辅导。他们总是细致入微地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学生视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帮助大家融入大集体,健康地学习生活。” 在德育小班化的实践中,导师团队怎样通力合作开展日常的班会活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现场,鄞州实验中学721班的导师团队和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班会。班会围绕学校“品正学芳”的校园文化展开,借助学校的校训石、孔子像引发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如何做一个“谦谦君子”。 将德育小班化进行区域推广 改革传统班主任工作模式 据了解,鄞州区于2015年9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改革传统班主任工作模式,全面推进“1+X”模式的导师制工作,在中小学每个班级配备1名首席导师和若干名导师,每名导师与若干名学生结对,共同承担育人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德育导师制推行以来,实现了鄞州区中小学老师教学理念的适当转变,也打造了一批特色学校,树立了具有鄞州本土特色的德育品牌。”鄞州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耀鹤说,希望在新时期“五育并举”的大德育格局中,能有更多学校参与到德育导师制工作中来。 鄞州实验中学在鄞州区教育局的全面推动下,近年向全区推广德育小班化的创新实践经验,并通过山海协作、交流结对等辐射到绍兴、衢州、凉山等地的兄弟学校。 会上,省内外五所学校畅谈在实行德育小班化后的心得体会。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副校长徐昌民说:“我们借鉴并自创了一些德育活动,还按年级组建了由留守儿童组成的特殊小班‘梦想班’,由年级的正副组长担任这个班的德育导师。在周末、节假日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爱,带他们出去搞一些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困难。我们德育导师的关心,很大程度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让他们更能茁壮成长。” 绍兴越城区成章中学校长倪国松表示,该校青年教师在担任德育导师、负责德育小班的过程中,迅速找到自己在学校教学教育中的位置,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青年教师们都参与了班级建设,并有自己对口负责的学生,教育任务明确,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成长兴趣和发展方向,能更真实地育人。”倪国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