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孔乙己” |
近期,“孔乙己的长衫”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参与讨论的基本为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处于在读、毕业求职或工作的状态。“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些热门评论大都表达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学历、读书不再是通往进步的阶梯,而是禁锢我们年轻人迈开脚步、追求不同人生选择的“孔乙己的长衫”。 然而,学历真的是束缚我们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长衫”吗?真正束缚住我们的“长衫”究竟是什么? 孔乙己,一个原本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现在很多人却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身为大学生的我开始思考,现实中的自己,是否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主讲人 浙江万里学院 余显仲(教师) 陈子曦(学生) 洪珊 余立文 张珂 对此文亦有贡献 谁是“孔乙己”? 现代“孔乙己”是谁?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最后却觉得自己无法选择从事低收入体力劳动工作的一群人。也许是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或是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因为读过书,按理来说不该偏离原本的轨道。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不正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偏见,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在网络上,“孔乙己”被贴上了受歧视的标签,因为接受过的教育不能让我们更好地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自洽,但是我们又读过一些书,于是觉得学历这顶“高帽子”成为了我们的枷锁,使之成为一切不如意和逃避现实的借口。 这种想法,往往是不自知的,不仅影响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还会容易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内耗里加深偏见。 “穿长衫”为了什么? “孔乙己文学”背后表达的情绪,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但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在孔乙己的年代,读书学习是为了考取功名。是什么造成孔乙己落魄读书人的困境,不是因为他读过的书本身,而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靠读书来谋生。孔乙己下不来高台,也许是他自认为的文人气节不容他弯腰低头,他宁愿偷窃也不愿辛苦,以读书人的身份做借口,再加上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才造成了后来的悲剧。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当代社会,学习并不完全充斥着功利意义,还有更为内在的价值。它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站上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平台,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收获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让一些人见识到了“双水村”之外的世界。 同样,学习的终点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它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学习并不足以完全满足你的物质需求,但它丰富了思想,为未来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困住自己的真的是所谓的“长衫”吗?还是内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有人嘲笑范进中举的故事,但现实却是我们都始终逃不开社会性问题的枷锁,但我们不应该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后就连连退缩,认为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难以脱下的“长衫”,或许现实困境,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的勇敢突破。 “孔乙己”为何引起共鸣? 现代社会的重压,让大家形成了功利化的心态,孔乙己文学背后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也并非刻板印象,成长的环境,使我们很容易把学历与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但学历并不等同于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就应该对人生有多元的定义,不要逃避现实,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定义人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习不是让我们滋长出更多的傲慢,而是要学会尊重和正确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会认可和接纳自己,拒绝焦虑和内耗。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还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个调查,外卖骑手中有好几万人是高学历出身,大众却对此感到诧异和不解,所以这又何尝不是对于体力劳动类职业的偏见呢?我们的社会被世俗眼光所裹挟,仿佛读书就是为了未来能够安稳地从事名副其实的“好工作”。都说3000块钱的工资,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一群大学生。我能理解学历有时能成为我们选择的敲门砖,但是学历不应成为我们在做选择时难以摆脱的枷锁,理想与现实的失衡,让大家不自觉地夸大了学历的价值,总有人往各行各业去,人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高开低走”并不是失败,而是经历选择慢慢过渡后得到的成长。 困住我们的 并非所谓“长衫” 有人退出高薪行业,做起了地摊小商贩,有人放下“985”架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扫大街,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最近有一则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引起热议,“211”名校毕业的弯弯和超超快30岁,她们的现状被网友称为“高开低走”的人生。与多数人的看法不同,我看完视频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佩服她们的勇敢,因为人生没有衡量成功与否的真正标准,在听完她们经历过追寻理想后勇敢做出的选择后,依旧如此明媚地看待生活,没有囿于过去的失败,而是好好面对当下的生活,想做敢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与现实的自洽。 所以,困住我们的并不是所谓的“长衫”,而是不敢面对现实而产生的精神内耗和思想枷锁。有的人不甘平庸,其实是没有看清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抱有执念,自诩脱不下孔乙己身上的长衫,由此陷入进退两难的痛苦境地,认为生活和工作都被“长衫”束缚住了,最后造成无尽的内耗。其实面对现实产生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将“高开低走”归咎于学历,就成了读书无用论的变相说法。而想要真正拒绝“孔乙己文学”下的精神内耗,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底气。如果拥有了在某一领域深耕下去的能力和勇气,那也算站上了属于自己的高台。 拒绝“孔乙己文学” 下的精神内耗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孔乙己文学,实际上,无论什么时候处在哪个位置,我们都有向前进往上走的权利,也都有自己决定重新开始追求成功的选择。放不放得下,能不能接受当下的结果都在于自己。我们不应该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应该消除真正困扰自己的“长衫”,与自己和解,不受束缚地追寻自己的未来。内核稳定,精神充盈,才是我们不甘平凡的解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浪浪山”,我们翻过一座座“浪浪山”不是为了成为“孔乙己”,而是为了在翻越“浪浪山”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一座山,放下执念和偏见,去做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不留下遗憾,做一个能上高台,但也能立足平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