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文化叫“清明”

4月1日、2日,由全国最美志愿者孙嘉怿领衔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赴宁波多处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为烈士家属代祭扫志愿服务活动。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

    和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阴雨连绵的天气,似乎给清明节平添几分伤感。提到清明节,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祭祖,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大部分人也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哀思。当然也有人选择在这一天出门郊游,踏青游玩、亲近自然。

    你可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古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今天的清明节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今天,我来和好大家聊聊。

    主讲人 宁波市惠贞书院 高思媛

    

    溯起源,忆传统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千年前,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过清明的。

    实际上,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只能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是神灵的启示。同时他们也认为已逝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后代子孙,求福避邪,因而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由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祭祀先祖,表达对祖先哀思的同时,祈求当年五谷丰登,但那时候春祭没有具体到哪一天,因此清明也并非一个固定的节日。

    直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设立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至此清明节的时间才固定下来。当时人们主要过寒食节,当天禁止用火烧饭,只准食用冷饭,清明节仅仅是附带品。但由于日期相近,随着历史的演变,寒食和清明逐渐有了重合之处。

    到了唐朝,清明节也渐渐和寒食节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了寒食节,到了宋代,清明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古人在祭祖之余往往会踏青游玩,“寒食”两字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此外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传统节日——上巳节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在河边洗漱沐浴,祈福消灾。

    重伦理,固封建

    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诞生过无数个“节日”,清明何以能传承至今?

    回看历史,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孔孟之道”影响,中国古代重视伦理关系、“三纲五常”,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并从中衍生出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精神。清明节服务了这种“孝道”精神,主张祭祖与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莫大的关系,为王权等级制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口味,因此得到了封建社会重视和推广,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深受影响。

    新时代,思清明

    了解了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回到今日,沧海桑田,随着历史的演进,新时代清明节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在网络上关于清明节的话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有人认为清明节是一种封建糟粕,信仰鬼神带有迷信色彩。因为焚烧纸钱,结果将山林烧毁的灾难连年发生,前段时间国内多个地区也发出公告,严厉打击焚烧冥币和纸钱等迷信祭品,因此清明节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然,也有更多人认为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清明节是祭奠先祖、表达哀思的重要节日,各地也陆陆续续出台相关政策,弘扬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比如说宁波为满足清明期间祭扫客流高峰,特意调整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加大运力。

    易中天教授曾说,中国是崇拜祖先的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就是伦理道德。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和信仰大大超越了西方人对神灵的崇拜。我们信仰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文明和文化,孝道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得以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柱。

    清明节流传至今,虽然也已失去了许多“有趣”的活动,但不变的是中华儿女于家于国的追思和祭奠。作为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符号,清明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天地,见自己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再加上节假日休息,正是郊游的大好时节,也是接受自然馈赠的特殊时间,就像诗歌所说的那样“城郊今日行人满,半是游春半上坟”。

    作为吃货大国,清明节也是美食节。为了适应冷食的需要,心灵手巧的古人创造出了“舌尖上的清明”,“草绿艾汁染糯粉,色如碧玉靓丽圆”,香甜软糯的青团既是祭祖必备,又是时令美食。当然说到“春天绝对不可错过的美食”,荠菜、香椿绝对榜上有名。还有的地区会用乌桕汁染饭做糕,或用嫩柳叶拌豆腐……

    春天似乎有一种魔力,一种让人放松心情的魔力。还未到清明节,网络上已经有人开始询问附近哪里可以野营,哪里可以采摘艾草。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践行了近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清明扫墓之余不妨全家出动,带着孩子远离城市的喧嚣,在乡间田舍游玩一番,放风筝,荡秋千,做青团,在了解清明习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魅力,以充实饱满的心情,迎接春天。

    怀故人,寄感恩

    除此之外,清明节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爱。

    网上有个问题:“祭祖扫墓,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有人回答说:“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清明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它的核心内涵就是传统孝道的传承,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同。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借由扫墓这一习俗,体悟血脉的联结和心灵的慰藉,将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

    新土旧痕,掩埋不了的是记忆里的那份爱意。清明扫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通过死亡教育,进一步认识家庭的传承,在生者与逝者对话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提醒我们珍爱生命,悦纳生命。

    国共祭,品众生

    现如今,清明节与新时代相结合,化身为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根植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内心。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在原本礼敬祖先的基础上,又新添了家国情怀和新时代的内涵,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清明节走入烈士陵园,缅怀那些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临近清明,在校园中同样会进行祭奠革命先辈的活动,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追思革命先烈,增加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清明节与时代精神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阅天地,见自己,于己,清明是情感的一种寄托;怀故人,寄感恩,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的一种眷恋;国共祭,品众生,于国,清明更是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诠释,记得来时路,莫忘梦归处。

    清明时节点一盏心灯,我们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同时,也学会生与死的思考,学会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在追思中铭记历史,丰润家国情怀,憧憬未来,砥砺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