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里,宁波不少学校都会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课堂,引导学生们孝敬长辈、珍惜当下。在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203班的思政课堂上,潘扬飞老师让学生们以可视化的形式将生命的长度呈现在了一张纸上,生命之短、流逝之快在看似单薄的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月4日《现代金报》) 让生命长度可视化,潘老师的做法并不复杂。给每个孩子发一张有900个格子的A4纸,每个格子代表一个月的时间,过一个月,就涂一个格子。孩子们要涂自己走完的格子,父母走完的格子,今后还能陪伴父母的格子。让孩子们通过计算和涂画,明白生命的短暂、时间的飞逝、亲情的宝贵。有学生说,“原来我的人生已经过了这么多” “爸爸妈妈的人生已经‘走’过了超过一半的格子。” 把道理让孩子自己算出来、悟出来,其效果自然会超过单向说教的输出。有孩子说,“以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拥抱父母”“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不要浪费时间去悲伤。”可以说,孩子对今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心里更有数了。可以预见,他们对家长和教师在热爱生命、珍惜时间方面的要求,不会再有明显的反感了。 教育效果这么好,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入心。有一句话叫“情之所起,兴之所至。”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动了真情,才会为情之所系着想、奋斗,甚至不惜牺牲也要办到。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孝敬父母、报效祖国,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父母、热爱祖国。唯有入心动情,方能百折不挠、行稳致远。 教育入心,背后是课堂形式的走心、教学设计的用心。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鲜活的生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卖”“强灌”;二要掌握代入技巧,把自己当成学生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认知基础设计教育教学环节,不生拉硬拽。潘老师课后表示,孩子们的话我也听进去了,“这礼拜趁清明假期要回家一趟,陪陪家人。”自己是否动情,可以成为教师衡量自己是否走心、用心了的一个标尺。 值得注意的是,这节课的成功,除了教师用心,还在于有学校社会法治教研组的集体打磨准备。这告诉我们,教学并非教师单打独斗就能干好的事。如何加强教研,对思政教师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 张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