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燕姿的那首《遇见》的旋律,搭配上生化知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来自南通大学医学院的3名大二女生或许能给你答案。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大学生第六届“金斯瑞杯”生物化学歌曲大赛决赛上,通大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方晨昕、张卓雅、孙俪函的作品《遇见氨代谢》获二等奖。 (4月5日《江海晚报》) “蛋白悄悄地分解,氨在肠道里面醒过来,它想它等它期待,未来将会被怎样安排……”在一次次乘着音符,与生化物质并肩遨游的日日夜夜,3个医学专业的“文青”在3分57秒的MV中将课本上的知识盘活了。在全国大学生第六届“金斯瑞杯”生物化学歌曲大赛决赛上,这首借助流行歌曲演绎的“生物化学歌曲”成为了教育创新的好声音。 这类借助流行的音符和旋律演绎的歌曲,被统称为“知识歌曲”,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将课堂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通过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深奥的学科知识问题形象化,便于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对学生而言,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这样几个层面:其一,知识点不便于记忆;其二,没有学习兴趣;其三,知识点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习更加轻松?显然,南通大学医学院尝试“知识歌曲”的模式,借助流行歌曲的音符和旋律,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融于其中,让学生们通过唱歌的方式进行记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知识歌曲”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也在尝试。比如,一些幼儿园就将生活知识、诗歌知识等编排成歌曲、舞蹈进行演绎;比如,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尝试创作“知识歌曲”,将数学、语文、英语等融入流行歌曲之中。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妨多借鉴“知识歌曲”的办法,让寓教于乐成为现实,让青少年在轻松氛围里健康成长,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学到知识。建议有条件的学校都编排一些“知识歌曲”,让其成为教育创新的好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考创新发展。 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