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小学生古典诗词教学初探

    北仑区淮河小学  蒋群力

    在当前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多数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背熟,致使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小学生不求甚解,只能死记硬背,当然也就谈不上由此而喜欢和热爱古典诗词。这是当前小学诗词教学中必须解决和优化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提高自身修养、课本剧表演、社会实景等三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优化古典诗词教学。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古典诗词修养

    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优美、韵律和谐、感情真挚、含蓄蕴藉,事实上古典诗词的体裁、形制和格律均有门槛不低的技术含量。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掌握古典诗词的艺术特性和技术要素。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除了学会古典诗词的体裁、分类、押韵、平仄等常识以外,还要深入了解写作背景、词语意义、诗歌的意境、写作特点,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天人观念、道德伦理、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运用视频、图像、音乐和美术作品,创造“沉浸式”古典诗词教学氛围。

    一言以蔽之,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弄懂做实了,才会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投入真感情,激发学生真情感,让学生的心灵沉浸于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既能体会小桥流水、映日荷花的自然美境、也能感叹大漠孤烟、天地悠悠的美学意象,体悟横看成岭侧成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

    二、勇于探索课本剧课堂表演形式

    课本剧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情景化教学模式。

    古典诗词教学我们曾经信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常规方式首先是字词解读,然后朗读背诵。这是必要的环节,但也可能成为扼杀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环节,成为困扰一些教师的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用现代汉语对诗词进行解构教学,让枯燥的文字融入娱乐化、情景化的、文白兼具的课本剧中,营造学习氛围。课本剧不是课文的复制品,要寻找合适的课文,结合当下身边现实情景,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如可以设计《回乡偶书》课本剧,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设想自己节日回乡遭遇“偶书”事件 ,让古典诗歌在当代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港湾和心灵寄托,升华孩子的情感。要善于运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重温经典诗词。如春节档大片《满江红》通过几个小人物演绎的精彩故事传递着浓浓的爱国情感,成为今年“现象级”大片。我们可以编排课本剧,把《满江红》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教学提升到理想的境界。

    三、积极尝试社会实景教学模式

    一切从生活出发,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要承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内涵体悟能力有限,在学会弄懂生词的基础上,应该尝试社会生活实景教学模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在孩子们的周围,寻找类似的场景,解说好这首情景交融、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名作。又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三衢道中》,可以利用春游机会,着重解说山行时浓郁的绿荫景象、万物蓬勃的生机与意趣,讲解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在当代实景中亲身感知古典诗词深远的意境。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土诗人的作品,让孩子体会家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宁波清代诗人姚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写有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诗词《镇海杂诗四章》等,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如《闻定海城陷》《旜帛》《捉夫谣》等,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诗歌,然后再走到诗词中写过的地点中去,由此产生的“心物交感”效应,这应该远比一般的课堂说教好得多。

    另外,借鉴各级诗词大赛节目的经验,可以利用早自习、课间等零碎时间,采用朗读比赛、看图猜诗、诗词填空、诗词接龙、主题词比拼等形式,进行“渗透性”学习,增强学习娱乐性,活跃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文化、校园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美学的典型代表,教好古典诗词功莫大焉。作为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和文学修养,深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确定自己较高的文学鉴赏标杆,同时要持之以恒进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让古典诗词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沉淀为有中国特色的深厚文化基因,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曲高和众、雅俗共赏,让古典诗词成为我们中国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