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姚中学语文教研组成员合影。 学校供图 |
 |
李仁国编制的工作手册 |
在省内众多老牌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中,余姚中学语文教研组如翠玉在匣、含而不露,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不少。 学导式学习管理模式创始人李仁国老师,阅读推广人、余姚市作协理事程载国老师,散文创作者沙佳老师,小小说评论专家陈宜伦老师,古体诗歌写作能手姜宁宁老师……26名成员,横跨老中青三代,精耕细分领域,帮带互学促成长。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黄徐辉 创新语文教研模式 引来许多学校“取经”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教研组的建设意义和地位,一度陷入尴尬。为教育行政服务?为分数服务?余姚中学语文教研组在20多年的研究摸索中,确立了“基于专业成长需要结成的读写共同体”目标。 今年6月即将退休的李仁国老师,是千禧年后上任的语文教研组长,在任16年,正好处于教研组性质与功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期。 “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也是管理者、组织者,如何在多重角色中自如切换?学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位老组长提到了一本沿用了20多年的工作手册———由他亲自操刀编制的《高中语文学导式学习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这本手册聚焦语文老师中存在的因袭陈规、松散教学等问题,把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性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有效引导学生从他管、互管到自我管理的境界。 “当年这一做法在宁波普通高中学校中还是首次。”李仁国老师特别提到子系统中的《余姚中学语文学习自我管理册》,从思维发展的高度宏观构筑“读写”系统工程,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老师从中学有所长、教有特色、思有所述。该研究成果被市域内外多所学校借鉴、学习。 老中青三代帮带互学 取长补短促成长 别看组内年龄结构跨度大,年长的60后,年轻的95后。但一有什么教研活动,常常是老中青三代帮带互学。 “每学期一册的教学理论书籍主题学习,已坚持5年;两周一次的教研组学习活动,每次都设专题,有专人发言;凡有教学教研课,组内成员互评互议……”现任组长程载国老师谈到大家达成的默契,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反思、总结,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阅读为例,为什么这件事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很重要?该读哪些书,怎么读?面对年轻教师的困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言传身教。 “备课备不出,都是书没读够的缘故。”这是老组长李仁国老师在提点年轻教师时总爱唠叨的一句。只要是他上课,课件最后一页基本上都是推荐书目。他在指导徒弟时也爱开读书书目,要求徒弟围绕某一两个专题去把书读透。 程载国老师也是十多年来坚持做两件事——陪着学生读书,带领老师读书。2012年,他出版了一本专著,书名就叫《陪你开卷》。 唐志红老师以“书痴”冠之也不为过,家里阁楼上藏了五六千册图书,每晚读书到深夜。袁英老师一有闲暇就捧起书本,将书中的知识恰到好处地穿插于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下,年轻教师从“逼”着读、领着读再到抢着读,专业水平的提升过程也正是与书本由疏远到亲近的过程。 “玩”中做学问 聚集了一群有趣的灵魂 “在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聚集了一群有趣的灵魂。”从教仅三年的闻人金滢老师细数道,组内前辈们从不摆架子,哪怕年龄相差二三十岁,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们喜欢“玩”中做学问,强调生活处处有语文。 “李仁国老师对古今文字、传统吟诵很有研究,有次他外出,发现一寺庙牌匾上面的字很生僻,于是用手机拍下发到群里。一下子,群里热烈讨论,而这交流的过程也正是语文教学积淀的过程。”组内沿袭的教学研讨风格,深深影响了闻人金滢老师。平时对语文和文学研究感兴趣的她,也朝着这方面钻研,希望能将教研成果和教研方法反哺于教学。 在余姚中学语文教研组内,总会产生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没有人牵线搭桥,没有隆重的拜师仪式,周安民老师和黄欢儿老师一起编书,一样热衷于与学生为伴。程载国老师和任澜老师,在语文教研和课外读书上携手共进,程载国老师负责读书会的约书活动,任澜老师负责读书会公众号文章的推送。 组内还有几对有意思的同龄党。无话不说的好闺蜜沙佳和潘昭娣,一个拿到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一个拿到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欧晓先和邱玉凤,一个外向,一个内敛,却同样执著于古诗词教学的钻研。吴盼盼和姜宁宁,年纪轻轻,却多次在宁波市级的教研活动崭露头角,她们的优课双双被评为部级优课。 近年来,不少教师迅速成长,成为省地市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目前,全组教师26人,其中省教坛新秀1人,宁波市名师2人,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3人,宁波市教坛新秀10人,余姚市名师3人,余姚市学科骨干教师6人,余姚市教坛新秀16人。 打造校园“良知文化” 教学实绩转化为教科研成果 余姚是阳明故里,余姚中学以“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为校训,在近90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阳明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研组根据学生需求和年段特色,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读写活动,开发了一系列与阳明文化相关的课程。”程载国老师列举道,如每位高一新生都能选修的省精品课程“王阳明诗文赏读”;面向全校学生编印的校本教材《致良知读书》上、下册,每周四的微型课,由教师或学生领读学习。 此外,李仁国老师开发的“中华古文字研习”,陈宜伦老师开发的“小小说研读”,陈思怡老师开发的“茶文化研习”,周安民老师开发的“穿越文言文的丛林”等省、市级精品课程,通过“玩转”语文课堂,激活学生思维,也是广受好评。余姚中学语文组还启动“良知语文”课题探索,旨在将语文教育与生命、生活关联,提升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 这些傲人的教学实绩还转化为教科研成果,奉献同行。2020年9月,程载国老师的“《乡土中国》系列公开课”被网易公开课官网收录为精品课程,课程播放量达到32万人次。组内还完整开设《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这在宁波市乃至省内都是走在前列的教学实践。 2021年,这群教师承担起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专题设计、课件开发和课例录制任务,共完成95个专题设计、教学课件和16节示范课录制,受到业界的关注和好评。 “优质的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者,更是建设者。未来,余姚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巧结资源串联课堂内外,丰富校园动态的文化活动,如已建成的阳明书屋,让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受益终生。”程载国老师说。 为更好地总结推广学校教师团队和学科建设,以及教改探索、特色教研活动等好的经验做法,现代金报与宁波市教研室联合开设《最强教研组》栏目。欢迎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推荐优秀教研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