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师上课自带300多斤泥巴。 |
 |
毫无基础的大学生做起了泥塑。 |
 |
泥塑大师朱茂盛开设泥塑专班课程。 |
 |
学生作品 |
大学生玩泥巴?这样的新鲜事发生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 这学期,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开设“博雅课堂”泥塑专班课程,三四十名学生在泥塑大师朱茂盛的带领下,玩起了泥巴。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卢帆 高校开设博雅课堂 大学生上课玩泥巴 玩泥巴可不简单。用于雕塑的泥巴需要经过特殊处理。 为了上好这期课程,主讲老师、泥塑大师朱茂盛提早1周开始准备教具,从挖土、敲碎、筛网、加水、泡水,再到不断摔打,直到土块适合用于雕塑,共准备了300多斤泥土和泥塑用的板材。 和朱茂盛一同授课的还有该校设计学院教师、雕塑与综合艺术工作室主任黄小华副教授。 据了解,“博雅课堂”泥塑专班课按照开课标准,突出动手实践,围绕京剧脸谱、三星堆文化、农家小院等创作,引入理论讲解、临摹实践、自由创作、分享展示等教学环节。 课堂上,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上泥、拍板塑型固定、雕刻、阴干……1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玩”得不亦乐乎。有学员表示:“通过课程学习,看起来简单的泥塑要从理论转为实操,做出作品来非常不容易,制作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精雕细琢,这就是泥塑的魅力。” 同学们敲敲打打,制作完成泥胚后,再用刻刀雕刻细节。一节节课程下来,毫无基础的学员们做得像模像样,三星堆青铜面具、戴珍珠项链的女孩、庭院风景等作品,各有特色。 理工类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学员招募公告刚发出,名额被‘秒光’,学员们上课特别兴奋,觉得抢到课是一种幸运!”在博雅课堂上,理工学生不仅浸染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结识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在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担起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的责任。”博雅课堂负责人说。 名师大家来上课 教琴棋书画还有内家拳 浙大宁理“博雅课堂”开设于2016年,是由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联合指导进行的一项素质教育改革项目,旨在将传统文化的青年体验,同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博文约礼、雅人深致”的价值追求,促进青年学生自觉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践行者。 自开设以来,“博雅课堂”已举办剪纸、书法、琵琶、古琴、戏曲、女红、内家拳等教学专班20期,甘肃省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建荣、著名书法家林邦德、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许永铸、内家拳第十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等一批专家受聘来校教学。目前,累计已有660余名大学生参加该课程,其中不少是外籍学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博雅课堂已经形成“一个传统文化课程群、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批文化类学生社团、一批文化传承实践基地、一系列文化学习实践成果、一个实践课程学分”的运作体系,是省级文化育人示范载体“阳明学堂”的重要内容。
|